锂离子电池硅氧基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及储锂行为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其比容量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大规模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主要采用石墨类材料,然而材料有限的克比容量(LiC6,372 mAh g-1)并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高比能量储能需求,如长续航3C产品,高里程动力汽车以及大规模智能电网储能等。因此,开发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当前公认最有商业化前景的新一代负极材料,硅氧负极材料具有高达2400 mAh g-1的理论克比容量,同时,硅氧的组成元素在地壳中分布广泛、材料生产成本低廉以及与现有锂离子电池负极生产体系兼容良好的特点使硅氧负极成为最有可能替代现有石墨材料的新型负极材料。然而,硅氧材料依然面临着挑战,诸如首圈库伦效率较低,电导率较差,界面反应复杂以及在锂化/脱锂化过程中显著的体积效应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商业化的痛点。鉴于此,本工作通过从微观结构调控、高温预锂化处理以及硅氧/碳材料复合三个研究路线出发,分别研究微观结构调控对硅氧材料锂化/脱锂化的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探明高温预锂化处理对全电池库伦效率提升的改善机制,探讨硅氧/碳复合材料的匹配与循环寿命间的构效机制,为下一代高比能量硅氧基负极材料应用发展提供原理性指导。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基于钠盐电解液添加剂在首圈锂化过程中与硅氧的还原作用,使得在硅氧基体中原位生成弥散分布的Na2Si2O5相,以弥散强化机制作用于硅氧材料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在100圈恒流充放电循环测试中,硅氧负极的容量保持由67%提高到77%。此外,在反应中由于钠元素对硅氧中氧元素的固定,使得在循环中对于活性锂的持续消耗显著减少,进而成功将半电池100圈平均库伦效率由98.81%提高到99.12%。在本工作中,基于硅氧材料歧化深度对硅晶畴晶粒生长的作用,制备具有不同尺寸纳米硅晶畴的歧化硅氧材料。随着歧化程度的深入,相应的首圈库伦效率会有所提升。但由于歧化深度带来的活性硅原子数量的降低,硅氧自身不可逆容量方面呈现劣化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原位电池X射线表征手段跟踪歧化处理的硅氧材料中硅晶畴体积变化与材料失效行为的关系。探明了二氧化硅基体由于硅晶畴的体积变化作用而产生的“晶格膨胀——不可逆变形——应力松弛——晶格压缩”的演变机制,为硅氧负极材料的失效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2)采用高温超量预锂化的策略,实现了针对SiO@C基全电池中的循环性能提升。一方面,通过在50℃高温下锂与SiO首圈锂化过程中一次性的深入反应,避免在随后的循环过程中因SiO2与有限的活性锂间不断的反应引发的后续库伦效率的降低,从而实现SiO基全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50℃更深入的还原将释放额外的反应产物活性Si,这有助于提升随后的循环中负极表现出的可逆容量。同时,高温超量预锂化可以保证在在负极表面没有锂金属沉积,保证了超量补锂的安全性。同时,SEM表征显示高温锂化条件下形成的SEI更致密且光滑,这对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也有着积极作用,测试显示100圈全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从78.7%提高到93.4%。(3)采用预氧化处理煤焦沥青的策略引入含氧官能团,期间与沥青分子形成的交联结构使得沥青即使在高温碳化后也能保持高度无序的微观结构状态。以所制备的沥青衍生硬碳、沥青衍生软碳以及人造石墨做为前驱体,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硅氧/碳复合材料。所制备的硅氧/碳微球具有较好的均一化粒径尺寸,在多圈锂化/脱锂化循环后依旧能够保持较好的结构稳定性,HCSP、SCSP以及GrSP分别显示出97.7%、97.3%以及92.9%的100圈容量保持率。同时,得益于碳材料自身较好的电子电导率以及对硅氧材料在锂化/脱锂化过程中体积效应的有效缓冲,复合材料获得了可观的循环保持率。通过测试表明,硅氧/碳复合材料中碳的微观缺陷对于材料的倍率性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缺陷引发的比表面积增长,其库伦效率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电容行为的高占比也导致自放电情况也较为严重,三种硅氧/碳复合材料的自放电系数K值分别为72.1、9.3以及3.6。此外,本文通过DFT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GITT测试,阐明了碳材料的微观缺陷的引入对于锂离子扩散速率以及碳材料电子电导率的影响,明确了硅氧/沥青衍生硬碳复合材料优秀的大倍率电化学性能归因于缺陷引发的快速锂离子传输,为硅氧/碳复合材料中碳组分的微观结构调控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4)借助原位电池X射线表征手段,对硅氧材料与碳材料的工作电位匹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由于石墨材料自身的嵌脱锂平台与硅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硅氧/石墨复合材料中各个组分的锂化/脱锂化过程倾向于依次进行而非同步进行。对于软碳材料而言,因为无序碳固有的晶畴取向随机性质使电极材料嵌脱锂过程中晶格参数演变呈现连续均匀的变化趋势。同时,由于软碳自身嵌脱锂平台相比于硅氧材料更高,因此硅氧/软碳复合材料在软碳的锂化后期以及脱锂前期的富锂阶段度过较长时间,这有助于材料内部离子的充分扩散并减小极化效应。
其他文献
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文章以审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需性为出发点,详细阐述现阶段我国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审计技术方法落后、财政审计体系有缺陷、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大、审计人员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完善财政审计体系、有序推进审计工作、促进财政审计层次化发展等解决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党的事业发展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展现出自身建设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以理想信念引领自我革命;以组织领导驾驭自我革命;以制度机制保障自我革命;以伟大精神激励自我革命。这些新特征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和思想启示。
近年来,金属抗癌药物由于其较好的生物活性和多种作用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非常有可能取代铂类药物的抗癌化合物为芳基金属和多联吡啶钌化合物。本文合成了四个系列的抗癌金属配合物,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首先,我们合成了两个双核芳基锇配合物,它们表现出显著的抗癌活性,结果与顺铂相当甚至超过顺铂,其中对A2780细胞活性最强,重要的是配合物1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明显小于
技术教育由来已久,意义重大。然而,多有学者指出,关于技术教育应如何有效实施,当下并无有效的基础性理论建树。既有的相关研究,由于脉络不清,关于技术教育的开展,就有课程论、知识与技能论、技术素养论等诸种主张,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此,亟需对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因为学科的基本问题是该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是学科研究的总出发点。进而言之,技术教育之所以还缺乏有效的基础性理论建树,从根源上看
<正>近日,华润燃气润星(江苏)能源有限公司与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苏洋口港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南通签署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项目投资落户协议。作为华润燃气"十四五"重大战略工程,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规划建设6座20万方LNG储罐、1座8~26.7万方LNG专用泊位以及配套工艺、公用工程等设施,年接卸能力650万吨,远期将达到1 000万吨。
期刊
我国高速铁路正向更高速、更环保的方向发展,线网遍布广温度域、冻土等复杂环境,这些因素使得车内噪声逐渐凸显,而乘客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高速列车车内声学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车内噪声问题已成为影响、甚至制约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车内噪声的声源主要包括轮轨区域的振动和结构噪声、转向架区域和受电弓区域的气动噪声,这些振动和噪声通过结构和空气路径传至车体表面,引起车体振动向车内辐射噪声。高速列
目的:观察腰腿痛宁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分子对接技术,推测腰腿痛宁方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腰腿痛宁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使用TCMSP和TCMID数据库搜集腰腿痛宁方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Genne Cards等数据库获取膝骨性关节炎靶点,使用STRING与Cytos
纳米酶作为新一代的人工酶,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易于制备与储存等优点。由于同时具有类天然酶的催化活性以及纳米材料的独特理化性质,纳米酶已成为连接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等多交叉学科的桥梁,目前已被成功应用于生物传感、疾病诊断与治疗、环境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尽管如此,纳米酶仍面临本征活性较低、特异性较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纳米酶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际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通常是从尺寸、形貌、组成和表面
中立帮助行为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我国而言,随着社会进一步转型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在内的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认定问题成为了刑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新课题。选择何种路径来认定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可罚性,成为当前刑法理论和实务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当前刑法学界对此高度关注,但是各种学说之间不仅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同质化缺陷,同时也无法为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认定提供全面合理依
从提升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结合“后疫情时代”背景,提出创新专业教学“第一课堂”、结合网络平台“第二课堂”、重视专业竞赛“第三课堂”,主抓学生基础知识学习、重抓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实抓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通过“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从而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个人能力过硬、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