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在精子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孕不育是生殖健康领域一项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育龄夫妇中约10-15%存在不同程度的生育障碍。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很多,其中男方因素约占50%。前人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男性精液质量显著下降,精子生成障碍已成为男性不育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精子生成障碍可能与环境化学污染物、遗传因子改变、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等密切相关。大约30%的精子生成障碍患者是由于遗传学的异常引起的。线粒体作为细胞核外唯一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其参与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为精子生成、分化及活力维持提供所必需的能量。而且线粒体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在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平衡、细胞凋亡以及多种信号通路调节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DNA,mt DNA)编码氧化磷酸化体系的蛋白亚基和其自身的RNA翻译元件,mt DNA变异会导致线粒体功能改变,进而引起精子生成障碍,导致男性不育。目前关于mt DNA遗传变异对精子生成或精液质量的影响已有相关报导。然而由于受到mt DNA变异检测技术、样本量大小以及种群差异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对精子生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在精子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遗传变异可导致精子生成障碍;(2)在精子生成障碍人群中,一些特定的线粒体DNA单倍群会产生富集(3)氧化应激损伤或精子分化异常,导致线粒体基因组含量代偿性增加。为了全面、系统地评估人类mt DNA遗传变异在精子生成中的作用,本项目拟以前期提出的“胞质遗传”理论为基础,以大样本人群关联研究为切入点,应用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高通量测序、中通量基因分型等),结合线粒体DNA单倍群分析,探讨是否存在与精子生成障碍相关的功能性遗传变异;特定线粒体DNA单倍群是否会增加精子生成障碍的风险以及线粒体DNA拷贝数变异是否与精液质量异常相关,明确人类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在精子生成中的作用,揭示可能的分子机制,为男性不育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第一部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在非梗阻性无精症(NOA)发生中的作用目的为了阐明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在非梗阻性无精症(NOA)中的作用,我们对NOA不育男性与健康生育对照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筛选与精子生成障碍相关的线粒体DNA遗传变异,并在大样本人群中进一步确认。方法采用两阶段病例对照研究。第一阶段,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96例无精症病例和96例对照进行mt DNA全测序,鉴定mt DNA单倍群,筛选出常见mt DNA单倍群以及与精子生成障碍相关的mt DNA遗传变异。第二阶段,针对536例无精症病例和489例对照,利用Sna Pshot测序技术,基于13个东亚地区常见单倍群的编码区特征突变点分型结果,分析人群遗传背景。随后,利用SNPscan测序技术,对测序阶段筛选出的遗传变异进行验证。为了进一步阐明线粒体遗传变异导致的线粒体损伤的机制,我们应用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bility,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病例和对照以及不同单倍群之间精浆抗氧化能力。结果根据第一阶段测序所得的线粒体DNA全序列,鉴定每个个体mt DNA单倍群分型,结合mt DNA系统发生树以及东亚地区常见单倍群,筛选了13个东亚地区常见单倍群及其定义位点,对比了病例和对照两组间的遗传背景。同时筛选了10个线粒体DNA潜在的功能性遗传变异位点,包括6个编码区的可能导致非同义突变的遗传变异(m.3394T>C,m.6881A>G,m.8684C>T,m.11696G>A,m.12358A>G,m.13135G>A),1个遗传变异位于t RNA基因上(m.15968T>C),另外3个遗传变异位于第一高变区(HVRI)(m.16224T>C,m.16319G>A,m.16497A>G)。对第二阶段大样本独立人群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提示单倍群M8*在病例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OR 2.61,95%CI 1.47-4.61)(P=6.76×10-4),提示单倍群M8*会增加精子生成障碍的风险。此外,在独立人群中验证潜在遗传变异位点,结果发现m.8684C>T在病例组中显著高发(OR 4.14,95%CI 1.56-11.03)(P=2.09×10-3),提示m.8684C>T同样会增加精子生成障碍的风险。同时由于m.8684C>T是单倍群M8a的遗传标记位点,因此,我们进一步提出假设,遗传背景单倍群M8a导致了遗传变异m.8684C>T在无精症人群中富集。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进一步分析单倍群M8*的2个亚单倍群,M8a和Z,比较单倍群M8a和单倍群Z在病例和对照之间的分布,发现单倍群M8a在病例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OR 4.14,95%CI 1.56-11.03)(P=2.09×10-3),而单倍群Z在两组间的分布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OR 1.86,95%CI 0.92-3.77)(P=7.88×10-2)。结果提示,遗传背景单倍群M8a导致了遗传变异m.8684C>T在无精症人群中富集,增加了其导致精子生成障碍的风险。为进一步研究线粒体遗传变异致线粒体损伤的水平,我们对精浆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T-AOC显著下降(P<0.05),提示病例组线粒体功能受损,而SOD活性没有差异。在不同单倍群之间,由于样本量的限制,T-AOC和SOD并没有发现明显差异。结论 遗传背景单倍群M8a导致了遗传变异m.8684C>T在无精症人群中富集,增加了其导致精子生成障碍的风险。同时,mt DNA遗传变异可导致精浆抗氧化能力下降,提示线粒体损伤,从而能够引起精子生成障碍。第二部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在少弱精症发生中的作用目的为了全面研究线粒体基因组与少弱精症病因学之间的关联,通过深度测序线粒体全基因组,筛选与精液质量下降相关的线粒体DNA遗传变异,并在独立人群中进行验证。方法采用两阶段病例对照研究。筛选阶段,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233例少弱精症病例和233例对照进行mt DNA全测序。鉴定样本单倍群并分析主要单倍群分布。随后,筛选与少弱精症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位点。验证阶段,针对688例少弱精症患者及533例对照,利用SNa Pshot测序方法,基于13个东亚地区常见的单倍群定义位点分型结果,分析mt DNA单倍群遗传背景。利用SNPscan测序技术,对测序阶段筛选的遗传变异进行验证。结果根据筛选阶段测序所得的线粒体DNA全序列,鉴定样本单倍群并整合入13个东亚地区常见单倍群,分析少弱精症和对照两组的单倍群分布,结果符合东亚特有mt DNA单倍群的频率分布。同时筛选出7个可能增加精液质量下降的风险的遗传变异位点。其中,4个位点位于编码区(m.12338T>C,m.12361A>G,m.13928G>C和m.A15235 A>G),1个位点位于t RNA(m.5601C>T),2个位点位于第一高变区(m.16179 C>T和m.16291 G>A)。对验证阶段大样本独立人群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少弱精症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线粒体单倍群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间遗传背景的一致性。此外,通过独立人群的验证发现,位于第一高变区(HVS-I)的潜在遗传变异位点m.16179 C>T与少弱精症显著相关(OR 3.10,95%CI 1.41-6.79)(P=3.10×10-3)。为了进一步阐明线粒体遗传变异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我们分析了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两个指标。m.16179 C>T和m.12361 A>G能显著增加少精症的风险,P值分别为1.90×10-4(OR 4.18;95%CI 1.86-9.40)和5.50×10-3(OR 3.30;95%CI1.36-8.04)。m.16179 C>T同时能显著增加弱精症的风险(OR 3.17;95%CI1.40-7.16)(P=3.50×10-3)。结论线粒体DNA遗传变异m.16179 C>T和m.12361 A>G可以增加少弱精症的发病风险。第三部分少弱精症的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少弱精症与健康生育男性对照精子mt DNA拷贝数水平,分析mt DNA含量与精液质量的关系,探讨导致mt DNA拷贝数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采用相对定量的方法,检测100例少弱精症病例和80例正常对照的精子mt DNA拷贝数。结果少弱精症组的平均mt DNA拷贝数79.02±10.07,显著高于对照人群的mt DNA拷贝数为21.40±3.69(P<0.001)。结论mt DNA拷贝数水平与精液质量异常显著相关,mt DNA拷贝数水平可以作为精液质量异常的重要标志物。
其他文献
在美国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在男性肿瘤患者的死因中列第二位。2005年美国新增加的前列腺癌病例数量是232,090例,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数是30,350例。目前前列腺
休闲是人类永恒的精神现象,对人类思想、精神、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将唐宋词创作放入休闲文化的大视野下,从享乐、闲情的维度对唐宋词人的创作实践进行分类与梳理,将词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后所引发的一种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在成为人身上较为多发,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是通过淋巴转移,笔者现将1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超
膜性肾病(MN)是人类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之一。膜性肾病是否需要治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争议。尽管膜性肾病有自发性缓解,而且一般药物疗效欠佳,然而大多数学者意见已
近年来加入复读队伍的考生有增无减,并且有大规模扩大的趋势.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地上线考生近一半是复读生.无论是因成绩不上线而没被录取,还是因为没有进入理想大学而高分复读的
期刊
器官移植是最为有效的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的方法,优质的供体器官是确保移植疗效的先决条件。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发生在器官获取和移植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其
公益广告以传播社会公益价值、营造积极风尚为目标,以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所制作的广告,不以营利为目的,关注人文关怀和精神教化功能。在大学校园中,公益广告犹如一缕春风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由针对肾小球足细胞分子的自身抗体引起,临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发病高峰在40~50岁左右,在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占9.89%。IMN病情迁延,进展缓慢,目前普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升级。我国自2009年开始启动了新一轮的医疗改革,政府大力投入医疗卫生领域,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
报纸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是指在腹压突然增加时出现无法控制的漏尿,SUI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随人口老年化加重,其发病率越来越高。控尿的主动机制由膀胱颈部、尿道括约肌和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