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校园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DAN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Web2.0技术支持下SNS平台的逐步普及,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网络社交环境。大学校园作为我国社交网络的发源地,其在校师生的交流、交往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人际关系的转变,与之对应的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法等也均应有适应性的更新调整。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法,系统的阐述了校园开放空间和“微时代”的基本意义和时代特质。“微时代”对于校园开放空间的影响体现为一种间接的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进一步将人的行为模式转变抽象成三种主要人际传播关系的新诠释,即人际传播的重新部落化、自我意识逐步完善带来的改变、人际关系中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共存和转化。分别选取社区化、“泛中介”化和多元复合化的校园开放空间构建模式,适应这种网络人际传播关系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上的改变。以一体化、半公共半私密化和多元复合化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将指导全文的设计研究。通过空间归属感和弱主体关系的处理,营造社区化校园开放空间;通过开放空间的进一步整合,广义灰空间的构建,营造“泛中介”化校园开放空间;通过开放空间属性和界定上的多元复合设计,校园开放空间领域的多元转化与共存。尝试性的提出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适应更新设计对策,以校园开放空间的系统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交通空间、界面和建筑内开敞空间)为基本架构,逐步阐述了开放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遵从递进的逻辑关系,以人际关系转变为序,针对校园开放空间的具体问题提出开放空间的更新设计对策。
其他文献
马大猷教授于1975年提出微穿孔板基本理论,开创性地提出可用于计算和设计的微穿孔板吸声体;1997年马先生进一步提出微穿孔板吸声体的准确理论,揭示了微穿孔板吸声体最大吸声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冯纪忠、葛如亮、戴复东、黄仁、卢济威、齐康、“正阳卿”(钟训正、孙钟阳、王文卿)等建筑师为代表,在江南地区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乡土建筑作品。这些
计算机辅助可拓建筑策划是将可拓学理论、建筑策划理论以及相关计算机领域的理论相结合形成的新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使计算机真正具有人工智能地辅助建筑策划的功能
城市边缘区是介于城市建成区和纯农村腹地之间的具有农村特征又明显区别于农村的土地利用转换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人口特征等方面处于不断发生变化的地带。有关城市边
在党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广西各地也深入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建设中没有注重村镇民族景观的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质是景观空间感受的设计,景观最终的作用是为人类带来美好的或印象深刻的体验。   本文的研究基于刘滨谊教授提出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中大众行为心理这
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城乡统筹下农村居住环境的发展建设,为城乡统筹下农村居住环境建设方式提供经验和借鉴。 论文首先从分析城乡统筹下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大背景入手,研究当前
本文选取城市中心区步行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总结、多学科交叉以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从技术以及社会角度研究步行空间两个层面城市意义,即重联城市与创造消费。重联城市主要研
1978-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事业从恢复到迅速发展的30年。30年中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工作取得了卓越的进步,规划学科的核心期刊文章以其较高的时效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