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堡铅锌矿床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扬子地台南缘的正向穹褶带上,从区域地质背景上看,老堡处于桂北台窿九万大山穹褶带东缘,三江一融安深大断裂西侧及次级和里一培秀逆断层东侧,构造运动频繁,三江一融安深大断裂长期活动,褶皱构造发育。本文针对老堡铅锌矿成矿特点,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在对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从铅锌矿地质特征着手,对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铅、锌元素分布规律、构造控矿特征及富矿定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野外工作和室内地质解析基础上,对矿区找矿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认为:
1.通过对控矿构造的初步解析,认为该区主要受加里东期近东西向挤压形成的NNE-SSW向构造。老堡复式向斜为一纵弯褶皱,为弯滑作用与弯流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该地区的主干构造,主导着层间断裂与成矿。
2.矿区的构造期次主要有三期。第一期为成矿前构造,即褶皱的形成,构建了老堡地区的基本构造框架,而层间滑动,使褶皱的转折端及两翼产生虚脱部位,岩石破碎,提供了容矿空间,与矿区外围的三江一融安深断裂以及次级的和里一培秀断裂,为深部成矿流体的上升提供了导矿通道;第二期为成矿期构造,层间断裂再次活动,使成矿流体富集成矿;三为成矿后构造,破坏了原有的矿体结构、构造,甚至矿体被错断。
3.老堡铅锌矿床受构造与岩性的双重控制,赋存在褶皱的转折端虚脱部位及两翼滑移量较大,岩石较破碎的白云岩层。根据工程揭露与工程纵向进行品位分形结果显示,往深部Zn矿化的连续性更为稳定。
4.通过对矿石及围岩包裹体的研究,认为该矿床的成矿温度为中一低温,属于NaCl-KCl-MgCO<,3>-H<,2>O体系,为富卤素、富碱质的溶液,成矿流体的流向由东至西。成矿深度由东到西逐步变浅。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水,而硫源则为海水硫酸盐,金属矿物则有可能来自前寒武变质岩系中。经与湖南花垣、龙山铅锌矿床类比,认为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为热卤水与变质水混合热液,属中一低温后成层控矿床。
5.依据区域资料与矿区矿体的研究,认为在矿区内应加大对银矿冲向斜深部的找矿工作力度,而石门向斜转折端,大滩矿点两个地点则为找矿前景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