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脉宽电脉冲的细胞生物学响应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应用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对电脉冲的认识与应用的不断发展,电脉冲对于生命体产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短脉宽电脉冲由于其频率高,强度大等特点,能够有效穿过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内部,因此,对于不同参数电脉冲引起的细胞内效应及其应用成为近年来生物电磁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短脉宽电脉冲已经能够作为一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治疗手段,对多种疾病,特别是肿瘤进行治疗。然而,目前对于其作用效果的研究依然不够深入,并且在肿瘤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研究不同参数的短脉宽脉冲作用下细胞的电响应,能够帮助业界更加全面的了解短脉宽电脉冲穿孔。同时,通过引入药物,纳米材料等辅助手段提高纳秒脉冲作用下肿瘤细胞的凋亡效率,也可为肿瘤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已有的研究表明,纳秒脉冲能够在诱导细胞膜表面产生纳米孔的同时,获得细胞内部的响应。然而,尽管细胞膜表面的孔隙尺寸较小,依然会有小分子(或离子)能够通过这些孔隙进入细胞内部,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因此,基于脉宽越短,脉冲对于细胞内部的作用越强,而细胞膜受到的影响越小的理论,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使用皮秒脉冲作用于含有不同尺寸细胞器的复杂细胞系统,对其导致的电响应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了脉冲强度,细胞器尺寸以及静息电位对其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于纳秒脉冲总是导致细胞膜先于细胞器穿孔的情况,我们通过合理调节脉冲强度,能够有效诱导细胞内部细胞器先发生电穿孔,同时能够保证细胞膜通透性不发生明显增强。另外,与纳秒脉冲相同,在无静息电位时,皮秒脉冲也会优先选择尺寸较大的细胞器进行穿孔。另外,我们还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比较了使用静电场模式以及射频模式计算得到的超短脉宽以及超短上升沿脉冲作用下的细胞响应,证实了在静电场模块中建立的短脉宽电穿孔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电化疗是电穿孔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最初始的一种手段。传统的电化疗一般使用长脉宽电脉冲促使细胞膜表面形成可供药物分子通过的孔隙,从而提高化疗效率。然而,传统的电化疗手段使用的药物多为博来霉素且为了提高作用效果,药物浓度较高。另外,由于长脉宽电脉冲可能会引发热效应,因而导致包括炎症在内的其他副作用。因此,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使用了纳秒脉冲,配合低浓度紫杉醇来诱导人体乳腺癌细胞凋亡。通过结合使用分子动力学仿真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我们对其的作用效果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纳秒脉冲能够降低紫杉醇透过细胞膜的势垒,使得紫杉醇更容易进入细胞,从而可以降低紫杉醇的有效利用率。另外,虽然纳秒脉冲对于紫杉醇诱发的抑制细胞分裂的效果没有协同作用,并且紫杉醇在促进纳秒脉冲内效应方面也没有显著效果,然而,二者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共同作用时,依然能够有效提高人体乳腺癌细胞的死亡率,从而为使用电化疗方法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用纳秒脉冲能够获得细胞内效应,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还能够引起免疫反应,抑制肿瘤再生。因此,纳秒脉冲可以作为一种物理技术手段被用于癌症治疗。然而,由于诱导细胞凋亡所使用的电脉冲需要的场强较高,因此,受到硬件技术的限制,通过该手段治疗肿瘤也不能被广泛研究以及使用。另外,纳秒脉冲所具有的肿瘤靶向性较弱,高强度的纳秒脉冲可能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引起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们引入了碳纳米管作为辅助手段,利用其具有的电特性、肿瘤靶向性以及生物相容性,提高纳秒脉冲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效率并且降低纳秒脉冲在肿瘤治疗中产生的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和低强度纳秒脉冲的联合作用能够显著增加人体结肠癌细胞的凋亡率,同时,单独的纳秒脉冲作用则不能够对相应的人体正常肠上皮细胞造成伤害。另外,通过有限元仿真以及实验检测,我们验证了碳纳米管可以放大纳秒脉冲在其尖端附近产生的电场,从而增强细胞膜通透性。之后,对于二者联合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使我们最终认为,碳纳米管通过促进纳秒脉冲对细胞膜以及细胞内细胞器的刺激,干扰细胞正常的钙离子调控,最终导致细胞沿线粒体信号转导途径发生凋亡。因此,我们通过引入碳纳米管,实现了低场强纳秒脉冲诱导的高效率肿瘤细胞凋亡,并发现理解了其部分作用机制,不仅弥补了纳秒脉冲在肿瘤治疗领域应用的部分缺陷,还帮助业界更好地理解其作用原理,为未来使用该技术手段治疗癌症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他文献
生物碱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在众多的生物碱中,又以吲哚及其衍生物类型的生物碱的数量最多,大约占1/4。钩吻,俗称断肠草,全株都有毒性。从钩吻中分离获得的钩吻碱(Gelsemine),是一种氧化吲哚型生物碱。钩吻类生物碱的活性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镇痛、免疫调节、扩瞳、促进造血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钩吻碱的结构自从1959年通过X-单晶衍射确定以来,因其具有特殊的六
本论文主要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硼烯与氢化硼烯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能带调控以及力学性质。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主要分成以下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主要是预测氢化硼烯材料的晶体结构并判断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和之前文献报道的Chair构型相比,我们得到了 4种新的具有更低能量的氢化硼烯构型。这四种新的构型都具有狄拉克锥,并且狄拉克点位于费米能级处,是零带隙半导体。最后我们通过声子谱计算验证了 4种新构型
拉曼光谱作为一种光谱学技术,可以提供分子振动与转动的指纹信息,但由于分子的拉曼散射截面小,拉曼信号很弱,很长一段时间内,拉曼光谱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直到1974,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的出现,才为拉曼光谱的实际应用带来了曙光。然而由于只有金、银、铜等少数金属材料具有强的拉曼增强效应,且拉曼增强效应的产生需要纳米级别的粗糙表面
纳米尺度上精确控制材料组成、结构、形貌和相态,是实现材料性能增强、多元及智能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中空结构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空腔、可观的比表面积、易于功能化的壳层,已在催化、能量转换、传感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显现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发展简单、高效、可控且具有广泛普适性的中空结构制备方法,实现空腔尺寸和壳层厚度的精准调控,对于充分发挥中空纳米材料本征性能,甚至衍生出新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已成为复杂
二维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率和大量的不饱和原子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湿化学合成因其强大的可控性,被认为是制备尺寸和厚度可控的二维纳米材料的一种方便、可重复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但是,对其合成过程大多数是基于非原位研究,往往都是猜测,并未有直接证据。因此,采用原位手段表征方法获取信息对于深入认识二维材料的生长机理及其动态转化过程在指导精准控制合成二维材料领域有着重
自20世纪60年代微电子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微型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对科学和技术的所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分析化学中,色谱系统的微型化已经成为分离科学的一个关键趋势,其中纳流液相色谱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微型化,具有溶剂和样品消耗少、色谱稀释效应小、与质谱联用更为友好等优点,使得纳流液相色谱在生物医药、食品和环境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液相色谱微型化的重要标志是色谱柱的微型化,因为色谱
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视频监控被广泛应用于公众场合,行人再识别也成为了当前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行人再识别旨在解决监控场景下的跨摄像头行人识别与检索任务。其中,如何降低模型的过拟合风险,如何学习具有相机不变性的行人视觉表达,如何提升模型在跨场景下的性能,如何有效利用无标注数据,是行人再识别在复杂监控场景下的四大关键难题。本文针对这四个关键难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数据增强、
现如今,等离激元光学已经成为非常有前景的、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和技术前沿。随着微纳加工技术和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在纳米尺度上对结构的组成单元、几何参数和空间分布进行调控。在复杂的等离激元微纳结构中,等离激元谐振模式会同结构或谐振腔内的其它光学模式相互耦合形成新的谐振模式。通过对结构的设计和对参数的定向优化,这些谐振模式会具有更加新颖的光学效应和共振特性。例如,更低的损耗,更强的局
在室内或地下多层封闭场景因无法获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信号,导致精确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面临困难与挑战。与源自机器人技术的基于视觉的同步定位与测图(Visual SLAM)算法相比,基于激光雷达的同步定位与测图(LiDAR SLAM)算法因其不受室内场景光照条件影响,成为一种室内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的可行手段。近几年,采用低成本双激光雷达传感器与全景数码相机配置的激光雷达背包,展示了其在室内
红外光谱仪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的仪器,根据分光装置的不同,分为色散型和干涉型。目前,实验室普遍使用的都是体积较大和价格高昂的台式干涉型傅里叶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仪。小型化和低成本是当前红外光谱仪发展的的一个主要趋势。更快速、更可靠、更低廉的便携式红外光谱仪有可能在未来进入家庭市场,满足人民对居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