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流亡散文初探——以重庆、昆明作家群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_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流亡散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重庆、昆明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流亡作家群为例详细解析,试图为流亡散文的整体风貌做一番粗浅的勾勒。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概述了抗战时期散文的风貌:报告文学和杂文等非流亡散文的繁荣发展和流亡散文的发展变化。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归纳整理出作家在抗战时期的六条流亡路线,并以此归纳出桂林、延安、香港及海外、贵阳、重庆、昆明六个流亡散文作家群。 第二章从重庆复杂压抑的文学氛围切入,以丰子恺、李广田这两位代表作家吟唱出的一曲曲困顿流亡的悲歌,为我们展现重庆作家群如实记录逃难的历程,展现社会生存现状的总体特色。 第三章首先分析西南边陲昆明宽松民主的文学环境,而后以冯至满贮诗意与哲思的《山水》、沈从文思索人生追寻理想人格的散文佳作,由浅入深的为读者展现昆明作家群没有沾染战时硝烟,抒情写景感悟索思的散文风貌。
其他文献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财富,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同时古籍文献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破环,就不能再现。通过古籍普查可以使我们全面了
The first decade a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UGA) was an active and exciting time for Bill Yen, his students, post-docs and collaborators. In this paper, I hi
五四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时代呼声,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现了人,确立了人为主体的权威地位。五四散文更是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以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气度和风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论文研究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散文的现代理性精神,全文由绪论和三章正文组成。 绪论梳理理性精神的历史,界定什么是现代理性精神;论述林语堂30年代文风由凌厉泼辣转向闲适的
污泥与煤混烧发电是一种较有发展前景的污泥处理方法,而混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HCl气体会造成受热面腐蚀等危害.利用水平管式反应炉研究了升温速率、燃烧温度、污泥掺混比例以
在一台S195直喷柴油机上进行燃料燃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燃用生物柴油和乙醇柴油会使柴油机的动力性有所下降,其中菜籽油生物柴油的动力性接近纯柴油燃料的动力性,乙醇柴
形象性,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被引介到我国以来,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很有前途的研究领域,这是吸引笔者在这方面展开研究的主要因素。本论文
学位
儿歌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文学及艺术形式,本文建立在对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儿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与其相关的问题,揭示儿歌创作的规律,从而拓展大众对儿歌的认识。  文章分为六
在自行研制的炉膛尺寸为150 mm×150 mm×2 500mm的小型循环流化床上进行木屑与煤的混烧试验,研究其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木屑与煤质量比为1∶3、1∶5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