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家庭生计方式变迁:对川北庙乡农民工家庭生计实践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返乡农民工进城生活和返乡生活的回溯性考察,期待重新发现农民进城打工对农民和农村的影响。  笔者通过在四川庙乡的实地调研,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十余位返乡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对返乡农民工及其家庭“进城—返乡”的生活史有了一定的把握。  本文将返乡农民工的家庭生计方式的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结合起来,描述了返乡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过程,并对其家庭生计方式变迁过程和轨迹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改革开发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小农家庭提供了非农收入的机会,这就是劳动力流出农村的社会背景。同时,因家庭穷困的生存的压力、税费摊派的向外推力以及乡村逐渐形成的打工文化三者的作用,农民家庭发生了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流动后的生计方式对于农民家庭而言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家庭的分居导致了家庭情感的剥夺与受损。二是促使了村庄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农民工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宏观制度环境、中观企业状况以及微观家庭情景三个层面上对于农民工家庭返乡,生产出了“生计倒逼”的效应和机制。生计倒逼机制对农民工的家庭经济、家庭生计方式选择与生计决策、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导致了农民工从城市到农村的永久性回流。  本论文发现,现阶段农民工返乡后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生计方式选择。包括自雇创业、新型农业和传统农业三种类型。新型生计方式比较起来其生计目标更具有发展性,生计策略更具有多样选择性,生计结果和输出更具有效益性。新型家庭生计方式与传统生计方式相比,根本不通过在于农民家庭生计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启动资金、人力资本以及自然资本是家庭生计方式转型成功的关键。
其他文献
学位
基于社会交换网络理论视角,本文旨在分析乡村市场现状,总结当前乡村市场发展的经验,理清村内村外市场融合的思路。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与个案访谈了解到;随着农作物的时令性变
中部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类特殊的艾滋病患者群体,他们感染艾滋病病毒不是通过性或母婴传播而是因生活所迫,在“有偿献血”的过程中因医疗注射器械使用不当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在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城乡一体化而出现的新群体。针对这一群体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和《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都对农作物品种适宜种植区域作出了法律规定。特别是2006年《条例》第二次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关系信任向系统信任的转型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以断裂或顽固惰性的方式进行的。关系信任的潜功能,即惯性延续及维稳功能和媒介功能,促使关系信任与系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被政府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成为失
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组织社会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参与到国家生活和公共事务的建设中来
2001年以来,无锡市努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建设,改善和优化安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