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体裁,是一种重在表现儿童生活及其精神发展的文学,兼具文学体裁的共性和自身独特的个性。作为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儿童文学对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儿童的想象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部文学作品,读者群并非总是固定的。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由于目标读者的不同,同一部作品会被译成风格不同的版本。而不同的版本也会受到各自读者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目的论。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对等原则,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是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目的论强调目标语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译者可以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改变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因为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不同,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不同,因此,同一本书的译作风格也会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儿童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明确的翻译目的下进行。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众所周知的儿童文学经典,自问世以来不断被各国学者翻译。本文以较有代表性的赵元任和吴钧陶译本为例,在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指导下,详细比较两个汉译本中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方面。赵元任的目标读者是儿童,翻译目的是为了激发国人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娱乐儿童读者;而吴钧陶的目标读者是所有潜在的读者,包括成人与儿童,翻译目的是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魅力。因此,赵元任使用了归化策略和符合儿童读者语言习惯的表达,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改动,达到了愉悦儿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目的。吴钧陶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借助适当的注释加以说明,大体上使用比较正式优美的现代语言,充分呈现原文中的异域元素,还原原文内容。经过对比,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不同,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两位译者所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以及对原文风格的关注程度对译本也有一定的影响。就目的论而言,赵元任和吴钧陶的汉译本大体上都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证明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