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民币汇率的中美贸易分析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xiang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94年以来,中国的经常账户一直保持长期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4年的516.2亿美元激增到2011年的3.181万亿美元。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必然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2005年7月21号中国货币当局宣布:废除原有的自1994年开始实施的盯住美元的单一货币政策,实施更加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参考一揽子货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节。从此,人民币开始了崎岖漫长的升值之路。但是,这次人民币的升值程度,远没有达到美、日等西方国家想要的程度。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讨论并没有画上句号,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与预期仍然存在。本文的写作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的。那么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为何如此之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余额的相关性有多大?人民币该不该升值?该升多少?等等这些问题都说明:研究和分析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为6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目的、研究意义及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涉及到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贸易理论、国际收支理论、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决定理论;第三章介绍了中美贸易的状况;第四章分析了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第五章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的相关性;第六章就如何解决汇率争端,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写作方法上,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收支理论、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决定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影响国际贸易的诸多因素;并通过对日本的经验的回顾,通过对比,研究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的写作其意义在于:研究国际上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为何如此之高;人民币该不该升值,该如何升;人民币汇率与贸易余额的相关性又有多大。我们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美国指责人民币汇率的真实动机应该有四个:第一,转移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压力;第二,为美国国内党派政治斗争服务;第三,扼制中国经济发展;第四,在国际金融领域保持美国的巨无霸地位。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超过30%,而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不降反升。从2010年到2012年,人民币的升值程度超过一成,其他国家同中国的贸易赤字都减小了,而唯独美国同中国的贸易赤字继续扩大。中美贸易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来找答案,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找答案。中美贸易失衡,可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第二是,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品美国采取了歧视性和限制性的贸易政策。关于中美贸易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其他文献
扶贫贴息贷款是开展扶贫工作的信贷配套政策之一,多年来,扶贫贴息贷款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该贷款政策性较强,需要协作配合的部门较多,各县区的具体做法不
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是天津市的主要开采热储层,大规模的集中开采,导致地热水位持续下降。为保证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天津市采用采灌结合的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
对山核桃属植物种子贮藏及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核桃属植物种子中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低温条件下其酶活力下降较慢,室温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用无机粒子-高分子复合固体电解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复合电解质的种类、无机复合粒子的作用和电解质在锂电池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评述.
为了提高现.聚乳酸(PDLLA)的柔韧性,将10—20wt%不同比例的由本课题组自主合成的高分子量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加入到PDLLA基体中,对共混物的微观两相形态、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表面
雷纳·韦勒克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综观韦勒克的诸种著述,无论是对于文本的分析还是对于现象的把握,都充分体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史的诸种理论与实践的透彻研究。他凭借
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新增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组织申报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以优异成绩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以此为重要支撑,浙江大学“化学”学科被认定
GS1英国创造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GS1英国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向世人证明了开创40年以来,条码所带来的价值。扫描50件产品所用的最快时间是多少?相较于40年前的2分22秒,在此
综述了各种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合成等规-无规嵌段聚丙烯的链增长机理,这些催化剂包括非桥联摇摆型茂金属催化剂、C1对称茂金属催化剂、C1对称和C2v对称双组分茂金属催化剂及后
综述由活性正离子聚合方法设计合成两亲性共聚物与两亲性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介绍这些两亲性聚合物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