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集聚与房价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市的实证检验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的空间失衡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空间失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  本文聚焦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失衡导致的我国房价空间失衡的现象,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下,从经济集聚这一视角对我国30个省市的房价失衡现象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经济集聚对房价影响的三个渠道: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密度以及土地价格,并在分析该三种渠道对房价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三个基本假设。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证明。基于房地产供求原理,构建了以区域平均商品房销售价格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集聚程度(用经济密度为衡量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非农就业密度、人均GDP和平均职工工资为控制变量的回归方程。回归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经济集聚的程度增加、非农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均GDP的增加以及平均职工工资水平的上升均会促进房价水平的上涨;从东部、中部、西部的回归结果发现:在东部地区,经济集聚的程度增加会提升房价水平、非农就业密度的增加已经对房价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经济集聚的程度增加、非农就业密度的增加促进了房价的上升,人均GDP的增加也有利于房价的上涨,且在中部地区,职工工资水平的上升同样也促进了房价的上涨;最后,为了更加合理的分析房价水平,本文又分地区分析了核心解释变量与房价收入比的关系。从各地区的回归结果中发现:东部地区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非农就业密度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房价收入比的上升,有进一步促进房价趋于合理水平的趋势;中、西部地区非农就业密度的增加促使了房价收入比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较低、市场水平较为落后以及城镇化进行较慢。  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房价水平的空间失衡现象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合理引导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合理的实施户籍改革;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群的建设。
其他文献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以自身的独立思考与行动去探索事物,拓展认知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各学科的知识内容愈发复杂晦涩,学生要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必须要具备实践探索的能力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1rn父亲的面孔是每个夜晚的台灯,总是亮着.rn母亲把阴郁关进橱柜,好把欢乐给我,用完了就再分一半.她总是说要好好的,再痛也要欢乐.rn父亲离去已经四年了,我知道,母亲比我更想
期刊
期刊
期刊
夜宴rn一剪西风,吹着,吹着,一片雪花,又一片雪花.rn缠绵的,鸟羽似的,不翼而飞.rn歌声在体内游弋.rn夜宴图:茅台美酒,水豆普洱,一种深入骨髓的醉,渴慕已久.rn缠绵的,不翼而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