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学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g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史怀译)是法国思想家,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敬畏生命的理论内涵、判断善恶的标准、人类和自然生命的权利及价值、尊严等问题都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阐释了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施韦泽独特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分析,指出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在上帝爱的意志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影响下,青少年时期的施韦泽就具有一定的宗教情怀或道德敏感性;他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既继承了欧洲哲学伦理学的传统,也吸收了中国和印度伦理思想的精华,指出敬重一切生命是佛教徒的戒律要求;他对近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的批判,对战争、文化与哲学的反思等因素是施韦泽伦理学形成的关键。其次,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我们归结为三个方面,具体体现在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性质、价值判断标准以及目标与道德目的:敬畏生命既包括敬畏人的生命,也包括敬畏动物植物的生命,强调敬畏生命伦理学是不同于以往人际关系伦理学的一种新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不同的伦理学有不同的判断善恶的标准,他认为,“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真理”。施韦泽认识到,对待生命,仅仅局限于不迫害生物不是目的本身,必须从属于更高的目标,这就是“人道”、“爱”和“同情”,与万物为友,平等对待他们;“敬畏生命”的目标是实现进步和创造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的物质、精神、伦理的更高发展的各种价值。它的道德目的既在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在于调整人与自然以及其它生命之间的关系,更在于人类道德人格的内在完整。最后,本文又从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时代价值及影响,论述了如何避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物种歧视主义与生物等级观念,为一切生物的平等道德地位提供了一种明证,以便实现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实现现代国家向伦理的精神的人格的文化国家的转变;又从不同生命体之间难以平等对待和“无私利一切生命,且手段不损人”难以实现这两方面论述了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历史局限性。
其他文献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还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新课改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仍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和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之在不同时期其含义都略有差异,而孝的内涵在婚恋中的表现,是当前家庭婚姻伦理关系的一个基本反思维度。从孝文化的嬗变中去把握孝文化本身的流
黄宗羲是我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末以至当代,则又与顾炎武、王
托马斯·贝里在他的著作《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中写道“在整个20世纪,人类为了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利益,持续地放纵自己,通过毁灭这颗行星来牟取利润,致使情况愈来愈恶
分析卒中发病特征及时间,提出卒中多呈现风性,风之为病在卒中发病中具有关键地位,认为治风之法在卒中治疗中具有枢机作用,合理选用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熄风通络之品,有利于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是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者。在他生活的年代,龚自珍能看到清王朝的命运已经走向衰败,表面的光彩只是将萎之华,他是少数几个意识到清朝已
作为英语的传授者,不仅要传授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应充分利用传授英语的这一过程,对英语学习者施于良好人格,正确人生观,健康心理等素质的影响,充分发挥英语的显性和隐性影响力,为
<正>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不刻意搞传达不过夜、不能动辄签"责任状"……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力戒形
市政职能是一个城市政府应该如何合理安排和管理本城市政务的重要概念。三沙市建市后,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城市规划不完善、公共资源
为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诊疗行为,以切实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各专科分会从2002年1月起着手编写“临床诊疗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