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or'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n Analysis of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Ho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也是目前英语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迄今为止,他已从事近半个世纪的汉语言学习、教学与研究,因此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有着颇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长久以来,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杰出的双语和双文化能力使其译本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广为流行,他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中国,葛浩文的翻译一直以来并未受到太多关注,仅就在最近几年,他的作品才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他们从葛浩文的翻译风格、思想和技巧等方面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文本,对其翻译活动进行了研究。业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像葛浩文这样杰出的翻译家来说,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出以后,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日益增加。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其主题概念是“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核心理念是“译者为中心”,基本要素包括:翻译实质、过程、原则、方法及译评标准等。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180)。
  本文试图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探讨葛浩文在英译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过程中,为适应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适应与选择。本文认为,葛浩文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大体包括两个部分:源文/源语呈现出来的世界以及译语呈现出来的世界,前者主要包括源文、源文作者和汉语及汉文化等要素,后者主要包括译语读者、译语意识形态和出版商等要素。葛浩文所做出的适应和选择可分成译前和译中两个阶段:在译前阶段,由于葛浩文的个人兴趣和双语双文化能力,源文选择他成为其译者,而这个过程亦可被认为是他对源文/源语呈现出来的世界做出的适应;在译中阶段,葛浩文主要对译语呈现出来的世界进行适应,同时对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做出相应的选择。
  结论指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与其周围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生态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选择必须能够适应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本文旨在为葛浩文及其英译小说的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同时为目前中国文学的英译提供些许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于重视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改变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中,主要是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方法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符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