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51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10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外科修复的远期结果:阜外医院16年经验
  目的:室间隔穿孔是心肌梗死的致死性并发症,外科治疗预后差。本文报道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的策略及远期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的所有患者,我们回顾性分析其结果并对术后存活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共有105例患者(男63,女42)在我院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63岁。患者根据循环状态接受了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左室辅助装置等联合治疗,手术时机采取个体化策略。患者诊断为室间隔穿孔后即被分为循环稳定组(25例,2例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和循环不稳定组(80例,34例接受了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及择期手术,4例接受了血管活性药物及急诊手术,20例接受了血管活性药物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及择期手术,16例接受了血管活性药物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及急诊手术,2例接受了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支持及择期手术,2例接受了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支持及急诊手术,2例接受了血管活性药物、呼吸机支持及择期手术)。3例患者住院死亡,存活102例患者,其中99例患者完成了随访,随访率为97.1%,平均随访76.56±47.78月。2例远期死亡。
  结论: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手术时机应个体化选择,外科治疗术后远期结果满意。
  [第二部分]室间隔穿孔并发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
  目的:休克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预后差,本研究探索室间隔穿孔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2-01至2017-12室间隔穿孔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105例,将患者分为休克组(71例),非休克组(34例),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特点及休克组患者的随访结果。
  结果:休克组患者室间隔穿孔面积较大[(18.2±8.1)mmvs(14.0±7.8)mm,P=0.013],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较多[39(68.4%)VS1(5.0%),P<0.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69(97.2%)VS10(29.4),P<0.001]。急诊手术比例较多[21(29.6%)VS3(8.8%),P=0.018],休克组患者转机时间长[(126.1±49.7)minVS(101.4±41.3min,P=0.014)]。休克组患者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长[(49.9±60.0)小时VS(27.5±18.0)小时,P=0.005],住院时间长[(34.4±14.3)天VS(26.6±15.0),P=0.013],住院费用高[(180235±107360)元VS(113292±56660)元,P<0.001]。休克组患者住院死亡3例,生存患者68例,平均随访(76.56±47.78)月,死亡2例。
  结论:室间隔穿孔较大的患者易发生休克,外科治疗术后存活患者中期预后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会议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心病尤其是复杂冠心病的最佳治疗方式之一。然而,患者术后仍处于心血管病再发风险。大量研究表明术后良好的二级预防,尤其是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ACEI/ARBs))使用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减少术后不良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目前国际主流学会指南及我国专家共识都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使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