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认同中的灌输论问题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在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认同教育,目的是使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得到最大多数人的认同,并把这种内心的认同在实践活动中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进而在社会中提高政治觉悟、树立价值立场、坚定政治立场。本文提出“价值观认同中的灌输论问题研究”,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目前学术界更多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把“启发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论。然而,本文认为,如果过分强调“启发论”,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偏见。“启发”意味着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内在已有的观念“引导”出来,因此,容易产生的误解是:似乎价值观是主体自身内部生成的。这显然是一种唯心论观念,无疑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看来,认识是从客观实践开始的,因此,价值观不是从头脑中自己产生的,而是从外部客观实践开始,转化到我们头脑中的“观念”,因此,价值观的形成,是从外部客观实践开始,进入头脑的过程。国家因此提出了“入脑、入心”。正是为了捍卫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启发论”导致的唯心论倾向,本文强调价值观认同中灌输论的合理性。二、国家意识形态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它不能因为人们在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而接受,因而,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就具有了强制性,它不同于其他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正是为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绝对合法性和毋庸置疑性,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本文提出了灌输论在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合理性。全文一方面是从哲学反思的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何以可能,即对价值观客观性的证明。另一方面是从人自身的认识论机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是基于人本身的认识能力和人类科学的认识规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在这两大理论论证的支撑下,进一步论述灌输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价值观认同的实践。也就是说,人虽然是天然的政治性动物,却不必然天生的具有政治思想观念方面的觉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灌输论发挥作用,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就是灌输的内容要具有客观、普遍的真理性,因为,人的价值观念是由他所依据的真理决定的。同时,人在认识过程中,会有目的、有计划的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自主建构价值观念系统,所以,灌输论的发挥还需要把握人自身的认识能力。在充分把握、证明内外条件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灌输论才能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顺利的实施,做到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自觉践行的统一。
其他文献
解析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是避免行政管理学科研究、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走入误区的基本前提。文章认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学科研究中的双向性,教学管
以废旧WC-Co硬质合金为原料,采用氧化和原位还原碳化的短流程方法合成再生WC-Co复合粉末,随后对再生复合粉低压烧结得到再生硬质合金。利用XRD、SEM和TEM等对再生复合粉和再
传播全球化对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既冲击着国家权力的藩篱又受到国际规制的约束。同时 ,在当今这个国家间合作与对立交织的世界 ,传播全球化依然要受到国家权力的牵制 ,
企业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而在我国当前的情势下,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是国家发展的一项必然要求。随着自然灾害频发状况的日益严重和保险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日益稳健,国务院明确提
目的探究心理应激对策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参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根据护理模式不同
国家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幼儿园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已经在幼儿园管理中得到普遍运用。然而,现有的传统幼儿园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机制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实际的管理要求。创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用户的迅速增长以及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给用户带来了广阔的互联网展示舞台,其中部分用户在网络世界中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网络红人,简称网
如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人口老龄化的提高,殡葬问题日益涌现。土地资源紧缺使我国新建殡葬建筑用地多选址于地形复杂的郊区。如何处理好地形问题成为殡葬空间设计的
近些年,我国市场逐步开放,国内的市场竞争也随之激烈,这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找出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无疑是面对这一挑战最有力的方法。中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