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pp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试验以玉米/紫花苜蓿间作,设置玉米行距分别为30 cm、50 cm、70 cm的单作和间作,紫花苜蓿行距为30 cm的单作共7个处理;研究7个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植物生长影响,并筛选出可供实际生产选择的组合方案。结果表明:1.玉米单作时,抽穗期和蜡熟期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灌浆期,降幅为0.58%~2.34%;灌浆期土壤的全磷含量低于抽穗期和蜡熟期,降幅分别为5.63%~10.71%、5.13%~7.41%;蜡熟期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抽穗期和灌浆期,降幅分别为4.12%~12.67%、1.88%~8.06%。紫花苜蓿单作时,抽穗期和蜡熟期的土壤全磷含量低于灌浆期,降幅为1.15%~4.60%。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时,灌浆期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抽穗期和蜡熟期,降幅分别为3.51%~36.06%、3.84%~29.67%。2.玉米抽穗期时:JZY30、JZY50、JZY70的土壤脲酶活性比DZ30分别降低了14.20%、42.92%、47.21%;土壤蔗糖酶活性比DZ30分别提高了47.41%、67.98%、99.13%;土壤过氧化氢活性比DZ30分别降低了4.68%、8.39%、6.94%。玉米灌浆期时:JZY30、JZY50和JZY70的土壤蔗糖酶活性比DZ30分别提高了57.44%、59.18%、31.11%。JZY70的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比DY70提高了1.67%。主成分分析得出紫花苜蓿单作时土壤肥力最好;玉米单作和间作时,玉米行距分别为70 cm和30 cm时土壤肥力最好。3.间作地上总生物量高于相同行距下的单作,其中间作JYZ30的地上总生物量和JZY50的地上总干重产量最大。玉米/苜蓿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随着间作行距增大LER较单作分别提高28%、33%和23%。玉米间作单株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大于单作,并且随着行距增大而增大;紫花苜蓿第一茬的生物量和干重普遍高于单作,第二茬时普遍低于单作。玉米的间作竞争力随着行距增大而减小,间作系统生产力随行距增加而变大,间作优势随行距增大先增大后降低。4.间作玉米的株高和茎粗普遍低于单作,间作和单作株高和茎粗随着生育期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玉米间作的粗纤维和粗灰分普遍高于单作,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普遍低于单作。紫花苜蓿单作第一茬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普遍低于间作,粗灰分、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普遍高于间作;紫花苜蓿单作第二茬粗纤维含量普遍高于间作,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普遍低于间作。通过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综合得出间作JZY50较其他处理的生物学性状达到最佳。
其他文献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免责条款的规定计有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五十三条,及最高院相关的司法解释。这些条文与解释的规定存在重复、冲突之处,同时亦没有构成一个周延的规定。
结构变化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该问题的研究在统计理论与实际应用中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结构变化分析是现代统计学提供的用以研究这类现象的工具,按其方法不同可
文章首先从传统网站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出发分析二者的特征,得出二者在功能、界面和内容方面的交互设计异同点。然后以用户为中心,分析了大数据分析平台用户群体的角色分类和需
《化工动力学及反应器》是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之一,用于考察、解释和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工程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该课程的
从加拿大一个小镇里的一群街头艺人,到如今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娱乐巨头,它如何走向全球,征服世界?每个晚上,在地球的某个地方,都有上万名观众坐在环形座位上观看太阳马戏的现
目的探讨香菊胶囊联合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过敏性鼻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司法不能简单以被诉侵权产品的未安装状态为依据直接判定其不构成侵权,而是应该根据案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被诉侵权产品虽未安装实现其基本功能的部件,但其要实现产品的基本
运用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和2005-2015年间15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PSM-DID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测算了中小型机场是否通航对本地经济的冲击。结果
在水粉画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踏实了解色彩理论知识起步到由浅入深掌握表现技法,再到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从而获得更大的突破。要让学生掌握好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
研究背景及目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由于器官一开始的血液供应受限缺氧,随后在恢复灌注时伴随再氧合,但血流恢复和复氧的过程通常出现组织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