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角度探究许渊冲的汉诗英译模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许渊冲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其中以《诗经》、《楚辞》、《李白诗选》等汉诗为代表的英译作品以其韵文诗体翻译模式在国内独树一帜且备受推崇。丁小凤(2004)从意美原则角度探讨许译唐诗宋词,将之列为古诗词翻译中的意美典范;刘守兰(1993)以形似、神似为出发点详尽评价了许译唐诗宋词的艺术成就,称“许译从词的读音、诗词的长短句形式、节奏及对仗等方面忠实地体现了原著的风格。”此外,许渊冲潜心钻研并完善其翻译理论,先后提出“三美论”、“三之论”、“三化论”、“文化竞赛论”等翻译思想。以“发展和丰富世界文化”为目的,许渊冲不断尝试音乐、书法等辅助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风貌。但纵观其汉诗英译六十年,许渊冲始终坚持“以诗译诗”即韵文诗体翻译模式。2003年南开大学就许渊冲成熟译作对西方读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许渊冲的汉诗英译作品,特别是其韵体诗得意译作如《静夜思》(李白)、《春望》(杜甫)、《无题》(李商隐)等,国内读者盛赞不绝,但西方读者却兴致缺缺。调查发现,韵体诗模式的诗歌创作及译作主导中国市场,而西方现代诗歌总体免韵。认知语言学家将框架理论定义为“连接起相关联的某个已知语言形式的多个知识域的知识网络”或“一种描写认知语境的方法”,这种认知语境为认知范畴提供背景知识并与认知范畴建立起联想关系。认知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构架,是框架内各构成成分相互起协调作用的网络。框架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其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框架理论认为语言符号本身没有意义,所起的作用只是激活读者脑海中相关的框架,使他们能利用默认值填补文本的空白,获取语言的意义,从而正确解读文本,理解诗人的用意和诗歌的韵味。通过对许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和许译、Giles译《春怨》(金昌绪)、许译、林建民译《静夜思》(李白)和许译《春望》、许译、Fletcher译《过酒家》中出现的文化框架可能导致的认知差异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比分析,东西方诗歌(特别是传统诗歌)译者和读者在对诗歌及诗歌元素的框架认知上存在差异。汉诗特别是古典汉诗韵律感较强,韵脚整齐且对仗工整,句式长短特色鲜明,而西方古典诗歌虽一度追求韵律美但现代诗歌总体免韵。自16世纪无韵诗至18世纪自由体诗,西方诗歌不断摆脱形式束缚,思想、情感是其文化默认值,押韵反而成为思想的羁绊、情感的桎梏。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多数国内读者对“诗歌”这一框架的认知中,音美、形美、意美是文化默认值,押韵已成为一种理想认知模式。对于多数西方读者,“诗歌”似一框架合集。尽管西方诗歌追求节奏感,但押韵并不构成其元素。文化框架的认知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许渊冲汉诗英译作品在中国备受推崇却难以进入西方市场的尴尬局面。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信息共享的速度越来越快,框架差异也可以变障碍为桥梁,为跨文化交际贡献力量,因此不应在翻译过程中随意消除。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丰富世界文化为目的,在肯定许渊冲汉诗英译实践及理论探索精神的同时,应提倡翻译模式创新,不盲目拘泥于诸如韵体诗翻译、无韵诗翻译、散文翻译等单一传统翻译模式,同时大胆使用现代装帧、音像等技术,从目标读者认知出发,多维度展现汉诗的音美、形美、意美。
其他文献
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纤维是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重要前驱体之一。原丝的性质对其最终产品碳纤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研究聚丙烯腈原丝的微观结构与其力学性
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我国的城镇住房开始商品化,但是房改以后房价不断上涨。以2004年为分界点,1999-2003年房价上升的幅度比较小;2004-2011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幅度较大,2004年第2
近年来,无线充电器技术快速发展,为了减少在无线充电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安全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无线充电器的安全检测技术规范,使市场上的产品得到监管。鉴于此种情况
精对苯二甲酸(PTA)是聚酯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主要采用对二甲苯(PX)的空气氧化法生产,国内PTA生产企业的现有技术及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为了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TA核心技术,
随着时辰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体的许多生理现象如血压、心率、肾功能、胃酸分泌以及某些疾病如心绞痛、高血压、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具有节律性。传统的给药模
为探究高负荷对转压气机上游转子尾迹脱落涡级间迁移的影响因素,截取高负荷对转压气机60%叶高叶型,保持叶型几何、总压比不变的前提下,分别取12%,20%,25%,30%,35%,45%下游转
<正>翻阅清代四川南部县衙档案,其中有一些是关于整治"滥办酒席",杜绝奢靡之风的,既有民间崇俭戒奢的强烈呼声,也有官府严禁恶俗流弊的若干禁令。古人崇尚节俭的美德,对于我
结果加重犯来源于教会法的“自陷禁区原则”。结果加重犯被理论界认为是结果责任的残余。结果加重犯的理论研究者始终坚持以责任主义批判结果加重犯,以符合责任主义为目标,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