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下江群年代地层标定与盆地演化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u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江群是分布在江南造山带西段(黔东南地区)的一套前寒武纪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其地层时代归属与划分,特别是区域地层对比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此外,下江群的沉积演化、盆地性质以及盆地动力学机制长期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运用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黔东南地区下江群开展沉积地质学、碎屑岩全岩地球化学、砂岩碎屑组分、碎屑锆石微量元素和U-Pb年代学等多方面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下江群是一套具复理石特征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以粉砂质板岩、变余粉砂岩、变余粉-细砂岩、凝灰质板岩、凝灰质变余粉砂岩和沉凝灰岩等为主。沉积构造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块状层理、均质层理、脉状和透镜状层理等。事件沉积有滑塌滑移事件沉积和浊流事件沉积。属于滨海-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2)运用LA-ICP MS测年技术,测得江南造山带西段四堡群河村组顶部的碎屑岩和下江群中乌叶组第一段顶部的含凝灰质碎屑岩、清水江组底部与中部的沉凝灰岩、平略组中上部的含凝灰质碎屑岩及隆里组中下部的碎屑岩中锆石最小年龄组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819.8±6.4 Ma和779.5±4.7 Ma、764.0±6.3 Ma 与(756.8±7.6 Ma、756±13 Ma)、733.9±8.8 Ma及725±10 Ma。以这些年龄数据约束下江群地层沉积时限约为815~720 Ma。其中,甲路组一段沉积时限约为815~805 Ma;甲路组二段沉积时限约为805~800 Ma;乌叶组一段沉积时限约为800~780 Ma;乌叶组第二段至番召组沉积时限约为780~770 Ma;清水江组沉积时限约为770~745 Ma;平略和隆里组沉积时限约为745~720 Ma。结合江南造山带地区报道的地层年龄或与地层具明显先后关系的岩浆岩年龄,开展了下江群时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本文年龄数据表明下江群属于新元古代,显示江南造山带基底的构造背景与属性与“格林威尔运动”无关。(3)通过对下江群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认为下江期沉积演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剥蚀夷平和填平阶段(甲路组一段);②盆地初始伸展阶段(弧后伸展)(甲路组二段);③盆地持续伸展阶段(弧后伸展)(乌叶组和番召组时期);④盆地差异性隆升阶段(清水江组时期);⑤盆地萎缩和快速消亡阶段(平略组至隆里组时期)。(4)下江群的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统计显示,砂岩整体分选磨圆较差-中等,少数分选磨圆较好,含较多的岩屑和长石颗粒以及凝灰质杂基,部分发生硅化、绢云母化和泥化等浅变质作用,见云母类、锆石等副矿物。长石风化蚀变明显,火山灰具有蚀变微晶和霏晶结构。主要组分石英总量(7.7%~89.3%)、单晶石英(5.5%~78.9%)、多晶石英(2.1%-38.6%)、长石总量(2.1%~34.3%)、斜长石类(2.1%~27.0%)、碱性长石类(1.1%-36.8%)、岩屑总量(4.9%~78.6%)、沉积岩屑+变质岩屑(4.4%~73.1%)和火山岩屑(0.0%~65.9%)。Q-F-L、Q-M-Lt和Qp-Lv-Ls图解显示下江群砂岩物源较为复杂,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及岩浆弧物源。表明物源区主要为与弧有关的再旋回造山带。图解中具有明显弧造山带物源,显示下江群时期江南造山带西段存在岩浆弧,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该岛弧在广西龙胜一带,下江群处于弧后盆地沉积环境。(5)全岩地球化学研究中,主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稀土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主量、微量元素判别图解等多种、多重参数判别结果表明,下江群的碎屑沉积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6)作者将下江群和四堡群中碎屑岩和沉凝灰岩样品所有年龄数据划分为723Ma-745 Ma、745 Ma-775 Ma、775 Ma-815 Ma、815 Ma-825 Ma、825 Ma-875 Ma和>875Ma等6个年龄组段,进行锆石微量元素图解判别。六个组别的投图结果基本相似。在Th/U-Nb/Hf 和 Th/Nb-Hf/Th图解上几乎全部落入岩浆弧/造山带环境,而远离板内/非造山带环境。在Hf-Th/Yb、Hf-U/Yb、Y-Th/Yb和 Y-U/Yb图解上落入大陆花岗质岩石的锆石区域,其中有1/2左右数据点落入大陆地壳锆石和大洋地壳锆石的混合区,个别落入大洋地壳锆石区域。由此认为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锆石可能形成于岛弧俯冲环境,而非板内环境,其岛弧俯冲环境至少持续到新元古代时期下江群(760Ma±)。(7)扬子地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双桥山群,西段的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和四堡群的碎屑锆石具有相似的年龄谱峰值。扬子地块东南缘西段的下江群、丹洲群以及板溪群和东段的下江期碎屑锆石年龄谱峰值也具有相似性,区别在于两个较老的年龄峰值存在差异,表明它们的物源区总体相似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四堡群及其相当层位与下江群及其相当层位的碎屑锆石年离谱峰值比较,显示四堡群的1600 Ma和1950 Ma年龄峰值更为明显,而下江群的2500 Ma和2000 Ma峰值较为明显,反映物源区的变化或是物源区剥蚀层位的变化。二者与华夏地块岩浆岩和扬子地块内部岩浆岩年龄谱峰值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扬子地块周缘岩浆岩年龄谱峰值相似,揭示物源区主要是扬子地块周缘增生带。而大量同沉积碎屑锆石的出现反映来自活动的火山物质。来自扬子地块内部物源信息弱,没有来自华夏地块物源信息,暗示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四堡期和下江群尚未完全拼贴一体,二者之间存在深海(海沟)相隔。江南造山带西段下江期可能处于“沟—弧—盆”体系。(8)清水江组是下江期物源转换的关键时期。下江群早期(甲路组至清水江组)与下江群晚期(平略组和隆里组)物源的碎屑锆石年离谱比较,前者具相对较多的老锆石年龄,后者则几乎未见老锆石年龄,暗示下江群早期物源可能主要来自扬子地块周缘四堡群及其相当层位的沉积区和扬子地块基底,而晚期物源转变为下江群早期沉积物,较少有来自四堡期的物源。另外,清水江组的沉凝灰岩年龄770~745 Ma与区域上广西龙胜、湖南古丈的枕状玄武岩和基性岩浆岩年龄(760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清水江组的源区可能来自广西龙胜和湖南古丈一带。扬子地块北缘、西缘及雪峰山地区的770~745 Ma的岩浆活动明显,但是由于扬子地块相隔,它们无法为南缘提供物源(如果提供物源必然有更多的扬子地块内部物源信息)。在扬子地块北缘、西缘及雪峰山地区的下江群地层与上覆南华系地层角度不整合关系,延至研究区已演变为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北西向南东方向),反映雪峰造山运动的核心区域不在扬子地块南东缘的黔东南地区。雪峰运动使得广西龙胜一带的火山弧消亡。(9)建立了江南造山带西段下江期的俯冲(弧-陆)—伸展动力学模式。(a)870-830Ma时期:江南造山带西段处于沟—弧—盆体系,沉积了梵净山/四堡群的一套具复理石建造的碎屑岩。(b)830~815 Ma时期: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之间的洋—陆汇聚导致四堡火山弧的消失,发生强烈的挤压造山作用(武陵运动),江南褶皱带雏形最终形成。晚期发生造山后的垮塌。(c)815~770 Ma时期:江南造山带西段持续发生挤压缩短,广西龙胜一带岛弧环境逐渐发育并最终成熟。黔东南至桂北地区处于弧后伸展环境,沉积了下江群下部的甲路—番召组地层。(d)770-745 Ma时期:扬子地块周缘发生强烈俯冲汇聚——弧-陆造山作用(雪峰运动)。但其汇聚强度存在差异,在扬子地块西缘与北部规模大、活动强烈;而扬子东南缘江南造山带西段规模较小。(e)745~720 Ma时期:经雪峰运动以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可能已经完全拼贴一体。
其他文献
阐述大学英语写作课程应用微课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对学生反馈的分析表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获得高度认可。微课与"翻转课堂"两种模式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相互
接地的工作方式在广播电视设备使用广泛,本人以一个在广播电视设备维护二十多年的工作人员,分析交流一下在实际维护工作中接地的体会。
碳纤维维修加固技术是当前继加大混凝土截面、粘钢之后的又一项新型的结构加固技术。碳纤维作为划时代的补强材料,与传统的补强材料相比,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文章从
早籼米饭蒸熟后制成饼坯,经4℃左右、12h以上的老化处理,并控制水分含量12℅时,用微波可烤制出口感松脆的膨化米饼.老化的结果是饼坯内有类似晶格结构的形成,这种结构越细密,
中国学生英语表达困难,尤其是写作时,问题众多,衔接不当是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中学生英语语句衔接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原词复现、同义
本文分析了IP网络上存在的QoS问题,介绍了其在第二层的实现,以及第三层实现的两种实现模型--综合服务模型和差别服务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可能的实现模式,并分析了其特点.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正>武安市供电公司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层层压紧压实安全责任,认真开展"六查六防"专项行动,突出"四个强化",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全方位推进本质安全建设,确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