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安电影的身份意识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jimm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安的影片为学界带来了一种探讨李安当下文化身份多重性特征的可能。李安出生于台湾,祖籍中国江西德安,24岁去美国求学,此后一直居住在美国,并取得美国国籍。对于李安来说,他受到了来自台湾、大陆、美国的多重文化影响。在台湾,他并非台湾“本省人”,而是被视作“外省”第二代;在中国内地,他是台胞;而在美国,他又是一名外国人。这种多重局外人的身份使他在文化认同的道路上荆棘重重,然而又正是这个尴尬的地位使他的电影对身份认同的问题投注了极大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李安的影片展开分析,探究他在跨国语境下的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特征。笔者认为,李安电影中所传达的身份意识,具有双重矛盾性。一方面由于李安身处西方社会,对西方文化的自觉体认所引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觉地疏离;另一方面由西方主流权利话语中心对边缘话语的排斥,引起了作为边缘言说个体的有意识反抗,李安正是寄希望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身份的“文化思路”的坚持,来实现对其自身作为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美籍华人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策略,并进而找到自我在他者语境中的身份认同。从结构而言,本研究始终建立在以史为鉴的研究背景上,第一章分析了当前处于全球化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文化身份的激变,并梳理了李安的电影创作的身份意识,笔者认为,全球化语境中的身份流动性特征,成为影响主体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外部性因素;第二章梳理了李安影片所呈现出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身份的自我追寻和疏离的过程,旨在把李安对于“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特征纳入本块研究的考察对象中,通过挖掘影片中“家”的寓言所涵蕴的独特意蕴,探讨了李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出走”和“无根”的状态。李安电影中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自我认同危机,正是李安导演作为一名美籍华裔导演身处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追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体现;第三章分析了李安影片中所呈现出的对于西方(美国)文化的自我解构和重建的过程,旨在把李安对于“西方文化”的文化认同特征纳入本块研究的考察对象中。对于在美国社会打拼的华人导演李安来说,其身份的边缘状态作成电影创作中的一种隐性表达,同时影片通过死亡意象实现了对自身边缘身份的巅覆和解构,这种主流权利话语对个体的压抑导致了李安对圆融两种文化冲突,重建新的自我认同的强烈身份意识。
其他文献
男女平等作为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直为各部门法所努力贯彻,我国的刑法也不例外。在追求男女形式平等的基础上也在努力的实现男女实质上的平等,给予女性权利充分的保护,
近年来,对于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存在这样一种争议:有人认为县级电视台节目制作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有的县级台甚至入不敷出,应该取消;还有人认为,县级台是当地政府的喉
OOP(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编程)作为一种优秀的编程思想,很好地解决了以前面向过程编程的不足。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变得日趋成熟,对现代编程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以氟化石墨(fluorinated graphite,F-Graphite)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将其组装成扣式电池并测试了其恒流放电性能。在0.1 mA cm-2小电流密度放电时其具有高的比
正确认定未成年被告人的年龄是刑事诉讼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过相应的解释和批复,但在司法实践中,面对控辩双方提出的截然不同
随着我国公安系统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安民警绩效评估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在公共行政中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在公安机关法制化、正规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社会、民众
摘要:公共政策是规范各级政府行为的尺度之一。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力问题是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公共政策的执行,关系到我国政府管理的效率,关系到党的执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以下简称ICPT)技术是一种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解决向移动设备实现无线和灵活供电问题的新型电能传输技术,相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