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式均热器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xuexuexu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CPU 等电子设备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多,而尺寸却越来越小,结果是散热器必须处理的热流密度越来越大。因此,散热已成为影响电子设备性能和可靠性的主要问题。同时,我们注意到热流密度分布不均匀,有的热流密度高,有的热流密度低,出现了所谓的“热点”。如何消除这些“热点”已成为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挑战,同时也激发了科学工作者的兴趣。为强化换热,金刚石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我们知道,这些材料非常昂贵,考虑到成本时用这些材料来强化传热已不太现实。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式的热管均热器,这种均热器是一种平板热管。论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平板热管的背景,重要性以及研究现状。其次对这种热管均热器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搭建实验台测试了平板热管用于电子冷却中作为热管式均热器的性能,包括瞬时效应,均热效应,以及换热系数对热管式均热器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理想的均热器作了数值模拟以此来评价热管式均热器。本文也把热管式均热器的性能与铜板式均热器做了比较。比较发现,热管式均热器均热效果和冷却效果均优于铜板式均热器,在加热量为100W 时芯片最高温度比使用铜做均热器降低了18.7℃。
其他文献
表面等离体激元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物理现象的检测技术,这种技术无需标记、无需分离纯化,不仅能够在线实时检测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可以确定反应物种类以及浓度。它
由于大量煤、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燃料的使用,温室效应日趋严重,CO2减排压力也随之增大。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70%,研究煤燃烧过程中的CO2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煤的化学链氧解耦燃烧(CLOU)是新型的化学链燃烧(CLC)方式,它基于一种可以在适合的温度下(800~1200℃)释放气态O2的氧载体,循环在燃料反应器和空气反应器之间,避免了燃料和空气的直接接触,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类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殊细胞,在特定环境条件下,MSCs可增殖并定向分化为多种细胞。同时,MSCs具
曲轴是内燃机最为重要的部件,曲轴的模拟计算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由于曲轴的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和作用载荷都非常复杂,要尽量精确地模拟曲轴的振动特性,选择合适的计算
我校地理位置偏离市中心,生源主要是中招录取中被大多数市区学校淘汰下来的或是周围城中村的学生,及外来务工的子女,较其他高中而言,学生整体基础水平较低,处于薄弱高中之列。那么,如何从生物课堂上要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端正心态,尊重学生和实际学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全力以赴的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教师的天职所在。”因此,教师应用心去思索:怎样在学生整体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渗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
期刊
燃料燃烧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在能源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对于能源的消耗,一直在稳定的增长,现代工业的发展,更明显的刺激了能源的消耗。在我国,能源利用很不合理,能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费大,国民经济的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很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燃烧设备的低效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发展新型燃烧技术,提高用能设备的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攀枝花发电厂燃烧系统改造进行
声辐射模态理论是有效的分析结构振动辐射声场性质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振动结构表面的法向速度和表面声压之间关系,得到了振动结构的声辐射模态和辐射效率并给出了声辐射模态伴随系数的定义。声辐射模态由辐射体的几何形状决定,而与辐射体本身的材料特性以及边界条件无关。声辐射模态相互正交,每一阶声辐射模态下的声功率相互独立,每阶声辐射模态下的声功率与相应模态下的声辐射模态伴随系数以及振动结构表面的法向速度存在一定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电子芯片散热量越来越大,解决电子芯片的散热成为热能专家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子芯片散热技术仍然是强制风冷散热.散热器普遍被应用于台式
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乏风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温室效应。煤矿乏风有气流量大,气体中甲烷浓度很低,流量不稳定等特点,这些特点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目前常采用直接氧化的手段进行处理,并未对煤矿乏风进行利用,是能源的极大浪费。由此,针对煤矿乏风,开发一种新型技术,使之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对环境保护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煤矿乏风排放现状,综述了国内外在实验研究方面所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