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酸钙增容PVC/LDPE共混体系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eb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加入增容剂,能改进相与相之间的粘接性,减小共混物中的两相界面能,使分散相粒径变小,并能在反复加工中保持其分散性。而一般的相分散剂由于与共混物的相容性差,不能改善两相间的界面粘接力,同时两相良好的分散性也处于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态。本文通过研究相分散剂对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在加工过程中相结构演变及分散聚集的影响,系统地阐述了相分散剂在改善相间粘接力、减小分散相粒径以及保持其在反复加工中的分散性所能起到的作用,使我们对相分散剂的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采用三种纳米碳酸钙作为比较,一种是经过马福炉灼烧6小时的纳米碳酸钙,去除表面处理剂;第二种是用松香酸处理的纳米碳酸钙;第三种是用硬酯酸处理的纳米碳酸钙。分别用这三种纳米碳酸钙作为相容剂,制备了PVC/LDPE/nano-CaCO3的共混物,对其进行了DSC,DMA,力学性能测试,FTIR,毛细管流变仪测试并用显微镜观察了共混物的相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碳酸钙的加入影响了共混物中LDPE的结晶性能,降低了LDPE的结晶度,熔融热也随着相容性的增大而下降;降低了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减小了分散相PVC的尺寸。说明三种纳米碳酸钙都能有效的提高PVC/LDPE的相容性。在三种纳米碳酸钙的相形态分析中发现,并不是纳米碳酸钙含量越高,增容效果越好,都存在一个饱和含量,超过这个含量,体系的相畴尺寸重新增加,几乎起不到增容效果。比较三种不同的纳米碳酸钙增容效果,结果发现第二种纳米碳酸钙是增容效果最显著的,第三种纳米碳酸钙增容效果其次,第一种纳米碳酸钙的增容效果是三种纳米碳酸钙中最差的,说明表面处理剂的不同,对增容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对其增容机理也做了一部分探讨,纳米碳酸钙加入PVC/LDPE体系后,体系的拉伸强度虽然增加的幅度不大,而且增加很缓慢,但是却有增大的趋势,说明纳米碳酸钙的加入会对增大界面粘接力起到一定作用。在红外光谱分析中发现,加入纳米碳酸钙没有使特征峰发生偏移,说明纳米碳酸钙的增容效果没有达到分子级的效果。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加工时间的不同,在加工时间刚开始增加的时候,体系粒子尺寸下降,但是当时间继续增加,体系粒子尺寸又重新增大,浙江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分散相粒子开始凝聚,说明PVC几DPE/ nano一CaCO3体系不是一个热力学稳定体系,纳米碳酸钙所起到的增容作用是一个表观增容。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碳酸钙对PVC/LDPE体系的增容是热力学增容和动力学增容的共同结果。关键词:纳米碳酸钙;聚氯乙烯;聚乙烯;共混;相容性厂
其他文献
传统建筑工程施工中,大多数施工单位只关注施工质量,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导致施工技术应用“大刀阔斧”,造成了类似扬尘污染、废水污染等污染现象,使周边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这一
中国是世界上13个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资源性缺水原本就十分突出,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湖泊的普遍性问题,肆虐的水华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威胁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辅助渗透预处理以及紫外辐射对凝胶纺UHMWPE纤维的凝胶含量、蠕变、短期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热行为、表面结构和基团等各种结构与
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工程在建筑业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设计以及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生活,与国家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方针落实程度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其的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各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在我国的现代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将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水稻土由于其季节性的干湿交替特性导致了它一个处于好氧-厌氧交替的特殊的生态系统,正是由于它这样一个好氧-厌氧的交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土壤化学特性、相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铁(Fe)是地壳中含量第四高的元素;氮元素是生物圈中最主要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其中硝酸盐(NO_3~-)可以作为营养物质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砷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的致癌物质,其摄取途径主要来源于食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以加强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了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既要帮助学生巩固小学数学内容,也要为高中数学教学奠定良好的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依靠大量的化肥投入,化肥的大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下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微生物是土壤-作物系统氮磷转化的驱动力,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
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交通建设项目的增多.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工程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公路建设具有复杂性,施工难度较大,为了确保施工质量,需要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