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长诗中的诗学问题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某一个历史时段内,长诗经常作为一股诗歌热潮或诗歌现象出现,引发人们不同程度的关注。在构建长诗上,许多重要诗人都曾投入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就算用生命的极限去挑战长诗也在所不惜。长诗文本的大量出现,是当代文学中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向文学理论提升的阐释空间,而且还可以促使文学理论对长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由此,中国当代长诗中所凸显出来的诗学问题,就值得重点关注和探讨。  就目前而言,中国当代长诗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研究者大多局限于对单个诗歌文本的分析,缺乏对诗学理论系统性的观照。对于长诗的框架结构、诗人的创作动机、一首长诗最终所要传递的诗学意图等等问题,学者的研究大多流于现象的描述,而缺乏诗学背景的深入和现象背后的总结,这样就导致了一些诗学问题被遮蔽,从而造成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盲点。因此,系统地梳理、探讨、研究中国当代长诗中的诗学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  学界研究诗学理论和诗歌运动,一般以诗歌史时间的先后推进顺序为线索,以诗学主张和诗歌流派为聚焦点,归纳出某一特定时段内诗歌的风格流派、审美特质、诗学价值、理论建树等方面的内容。但本文并不采取这样的研究思路,而是以当代长诗文本为重心,通过对文本结构、诗人创作意图以及诗歌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的探析,力图较为系统、全面地触及到当代诗学问题中的几个重大方面。当代长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本文采取诗学专题的形式,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这个过程。  本论文在框架结构上,共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四大部分组成。绪论探讨了长诗的定义、长诗的审美效应及诗人创作心理,并对中国当代新诗史上所涌现出来的长诗作品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出当代长诗发展的一些脉络;结语部分从时间的先后推进顺序、中国当代长诗的现代性进程、当代长诗的诗学体系发展情况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贯穿于中国当代长诗内部的纵横交错的诗学理论经络,对整篇论文做了一个大体的回望;附录部分附上笔者对四位诗人的采访,他们的回答充满了对诗歌的真知灼见。  正文作为本篇文章的主体部分,一共涵盖了四章的内容,分别是“政治意识形态书写”、“神性写作”、“解构主义的诗学实践”和“汉语现代性的诗学重建”。第一章探讨了当代长诗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和介入之下,当代诗歌经典确立的过程。第二章在“神性”诗学的主题下,探讨了杨炼、江河的东方现代史诗,海子、骆一禾的“大诗”,以及廖亦武、万夏、小海等人的神学隐喻书写文本,并对“神性写作”这一流派的主张进行了诗学辩证。第三章对解构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解构主义在中国当代诗学领域内的实践情况以及解构中的建构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是对当代诗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第四章重新关注了西方权力话语下的中国诗学的生存状态,在对现代诗学重建过程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进行探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陈先发、吕德安、雷平阳、李亚伟等几位诗人为振兴现代汉诗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其他文献
讨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最初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后发,俳句、俳谐与连歌等日本诗歌体裁中“季语”的运用、季节感的浓郁,促使我们反观中国古典诗歌自身的季节性。从创作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从艺术的超越性角度比较宗白华与保罗·蒂利希的艺术观,在差异巨大的中西两位美学家、宗教家的理论中寻找共通点。这不仅能够更清晰地厘清两人在实现艺
经圣婷,江苏南京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先后师从北京张锡庚先生、刘文华先生。2008年荣登全国《书法》杂志百强榜;2009年和2011年分别荣获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选择唐诗之集大成者杜诗为对象,对其句法进行了全面性的探讨,旨在调查杜诗句法的基本状况,描写其句式类型,揭示其结构成因,进而发掘杜诗句法的诗学功能,以期能为进一步探索中国
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新时期流行歌曲走过的二十年历程,认为它是这一时期兴起的、具有自身特征的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俗性、娱乐性、关心个体、贴近生活以及不断
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儿童大多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思维具体形象,记忆力强,模仿力也很强,他们学习有效时间短,持久性比较差,在音乐课上如果一味地让他们唱和记,学习的注意力很快
期刊
鲁迅一以贯之的是现代启蒙家的人生哲学.它包括存在和价值两个层面.存在层面,"余裕"的生活观促使他以辩证的目光去观注俗世生活中难以回避的三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名、利、情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该文通过对方方的两部作品---《风景》、《行云流水》的分析,突出说明这位"新 写实"作家在描写凡俗人生的本质形态时所展现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方方对人命运主题探索中独辟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