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乡土建筑的建构体系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ua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建筑是以地方资源为基础,为满足内地社会生产与生活需求,达到气候适应与环境舒适,富含民俗文化与象征意义,综合承纳并延续乡土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乡村、小城镇等小中型聚居群落为主要依托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程度,也集中的作为传承各地区乡土文化、生活习俗及民间技艺等的综合媒介。
  作为构成中国乡土建筑中最为典型分支之一的徽州乡土建筑,在千百年发展衍变中,受到包括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社会发展因素等在内的综合影响,形成了稳定且极具识别性、代表性的样式与类型,深具研究价值。
  论文将徽州乡土建筑的“ 建构体系” 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类型学方法,系统梳理了徽州乡土建筑的速构类型及其逻辑系统,揭示其物质构成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民间技艺、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内在关系,架起“ 建构-类型” 的系统研究文本,并形成了以材料建造类型、空间类型、性能类型及装饰类型为主体的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徽州乡土建筑的材料及其所形成的建造前提、过程、模式、结果等的类型归纳。此章节通过对材料的背景、来源、组成以及工匠系统、建造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探究,形成对“ 基台/楼面、构架、围护、屋顶” 等四个建造子系统的类型解析。
  第二部分是对徽州乡土建筑的空间原型及其空间建构逻辑的类型梳理。此章节系统总结了徽州乡土建筑空间的三种基本原型和两种拓展类型,并围绕“天井”这一核心空间进行类型解析,进而探究在原型基础上形成的徽州乡土建筑空间类型组织规律。
  第三部分是对徽州乡土建筑应对当地气候所形成的性能机制的建构类型探索。此章节从影响乡土建筑的“ 风、光、热、水/湿” 这四个主要环境因素入手,探究徽州乡土建筑单体在应对环境,并构建向身气候适应性与舒适度中所形成的建构类型。
  第四部分是对徽州乡土建筑的装饰特征及其文化意义的类型总结。此章节从“装饰工艺、建构要素、意义象征” 三个视角,尽可能全面的阐释装饰之于建构的意义、类型及其影响,从而将一般意义上游离于建筑本体边缘的装饰系统容纳进乡土建构的体系之中。
  论文紧扣“ 建构” 这一主题,以 “ 类型” 为工具,将徽州乡土建筑的文化性、技术性、生态性和艺术性融入其中,使整个研究论述在材料建造、空间模式、性能调控、装饰意涵等方面充分揭示乡土让构的奥秘。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为了满足现代通信系统的小型化趋势,射频滤波器不断朝着小体积、轻重量的方向发展。多模谐振器凭借结构紧凑、滤波性能良好等优点,常被用于设计小型化滤波器。其中,基于贴片谐振器或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简称SIW)的多模滤波器,成本低且易与其他平面电路互连,但与微带滤波器相比体积通常更大,小型化程度有待提高。据此,本文利用三种改进的谐振结构设计了几款小型
学位
该研究利用氩离子束镀膜技术和硅平面工艺在经过干氧氧化的硅衬底上制备一层钛酸镧钡薄膜,然后蒸铝和利用光刻技术制作铝电极,从而制备形成Al/BaLaTiO/SiO/Si结构和平面型薄膜光敏电阻器.钛酸钡是一种钙钛矿型化合物,用钙钛矿材料制备的陶瓷材料是制备敏感元件的主要材料之一.该文首先介绍了研究所涉及的光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光敏传感器的机理,然后着重讨论了光与半导体的相互作用、光电导机理,并对BaLaT
该文研究的是现代舰载雷达干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技术--雷达信号的跟踪系统,整个系统用以高速信号处理器TMS320C25为CPU的硬件电路实现,并且应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可以用一片C25管理7、14、21路跟踪器,单片FPGA实现七路跟踪器.电路的集成性、稳定性、可靠性、灵活性及抗干扰性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高.该文首先对系统的总体方案及与其相关的理论加以介绍,并
国内木构建筑的设计,常常会选择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拓展出新的木构形态,而木构的创作与结构逻辑息息相关,因此探讨基于结构逻辑下的木构形态对木构的设计有指导性意义。  本文首先以时间为轴线,对结构原型关联的概念和逻辑进行梳理,并以传统木构原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的分类总结,提出四类木建筑的原型推演方法。然后,将内容聚焦到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特殊木构原型,结合相关实践案例对其形态拓展进行深入分析,
学位
在日本建筑愈发受到关注的今天,70后中生代建筑师逐渐开始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上。长谷川豪在同一批新锐建筑师中,以其特有的设计特征受到赞誉。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建筑、外部环境、使用者三者的相互关系出发,改变空间或建筑要素的尺度比例,消解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的固有界限。本文将着眼于长谷川豪的住宅设计中关于尺度及比例的设计理念,研究其成因及发展过程,分析和梳理实践作品的设计特征。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