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波段天线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源相控阵雷达机动性强,输出功率大,作用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分辨率高,功能多样并且可靠性高,在机载预警,星载观测,弹载防御,通讯,导航,气象预测等各个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有源相控阵系统大多采用基于MCM技术的砖块式和瓦片式结构,经过多年发展,其电性能和基础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然而为了适应各类平台愈发苛刻的需求,后续轻薄化,高集成,可重构,高性能,低成本将是主要发展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采用高集成一体化设计技术。本文在介绍有源相控阵研究背景和关键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有源相控阵的高集成度、小型化、轻薄化这几个难点,对天线设计、LTCC/HTCC基板三维电磁场仿真、电磁兼容、高密度互连、封装设计、热管理、T/R组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提供了多种有源相控阵子阵级设计方案。主要研制了X波段单通道天线微系统和X波段四通道天线微系统,单通道天线微系统和四通道天线微系统均设计了两个版本,第一版为天线和耦合器合并加工,T/R组件单独加工,第二版为全部一体化加工。具体工作如下:1、第一版X波段单通道天线微系统。LTCC贴片天线单元设计面积为24.5mm×14.3mm,占用29层Ferro A6M介质,仿真结果表明,8-12GHz频带内VSWR<2.8,交叉极化电平≤-25dB,相对带宽为40%,实验测得天线单元VSWR<3,增益约6dB,方向图没有明显畸变。LTCC带状线耦合器占用4层Ferro A6M介质,仿真得到耦合度为35±2dB。单通道HTCC T/R组件设计面积为9.1mm×9.1mm,占用11层ALN介质,实验测得,8-12GHz频带内最大接收增益为25.8dB,接收噪声系数为3.5~4.9dB,发射输出功率为29.6dBm。2、第二版X波段单通道天线微系统。它的设计面积跟单通道LTCC贴片天线一致,天线、耦合器和T/R组件三部分总共占用37层Ferro A6M介质。3、第一版X波段四通道天线微系统。2×2 LTCC贴片天线阵设计面积为36.4mm×28.6mm,占用35层Ferro A6M介质,仿真结果表明,8-12GHz频带内有源VSWR<3,交叉极化电平≤-25dB,相对带宽为40%,实验测得2×2天线阵VSWR<3,增益约10dB,方向图没有明显畸变。四通道HTCC T/R组件设计面积为18mm×18mm,占用17层ALN介质。4、第二版X波段四通道天线微系统。它的设计面积跟2×2 LTCC贴片天线阵一致,天线、耦合器和T/R组件三部分总共占用43层Ferro A6M介质。5、第三版四通道HTCC T/R组件采用在ALN基板6面均放置芯片的形式,设计面积为12mm×12mm,占用45层ALN介质,其中25层介质进行了大面积挖腔,从而可以减轻T/R组件的重量。
其他文献
美国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军费越增长越不够花;实力越强,越觉得不安全。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NASIC)发布了2006年《世纪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威胁评估报告》,对俄罗斯、朝
本文脱离了影响较广泛的文献1、2的思路,不依赖反向几何规划,直接讨论符号几何规划,不增变量个数和约束个数。利用集约化思想构造了一个可行城修正算法。本文还对文献2中的一个疏漏
<正>~~
期刊
八八舰队时代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并未因此平静。连续在战争中获益的日本帝国胃口越来越大,他们要攫取更多的利益和殖民地。然而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扩张
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医药行业市场化推进进程中,医药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科技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侯车室内重要污染物-尘、菌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尘、菌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对控制室内尘、菌浓度,提高室空空气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目标多阶段决策是决策系统中常见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似动态规划的交互协调迭代法,这种方法首先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确定迭代的指标值,并在交互协调迭代中引入了决策者的偏
2005年8月16日上午,第7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MAKC-2005)在莫斯科近郊的茹科夫斯基隆重开幕,为期6天的航展吸引了40个国家的600余家公司参加。参观者超过65万。
分别研究了以水和机油作为淬火介质的42Cr Mo钢和双相耐磨钢淬火+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确定了双相耐磨钢和42Cr Mo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及性能.结果表明:双相耐磨钢经水淬和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迈向更深更广的海域。水下智能机器人(AUV)是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其具有探测水下地形、采集海洋深度剖面水文信息等重要作用。目前,载人潜水器(HOV)、遥控式水下机器人(ROV)都已经具有全海深作业能力,即能在水下11000米深度处作业。全海深AUV的出现已经是必然趋势。由于全海深AUV在垂向运动距离过大,且其自身携带能源有限,因此全海深AUV必须采用无动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