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材料微波介电性能变温测试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质材料作为生物质类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微波介电性能参数,即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二者的调配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材料在微波热解过程中能量转换速率和效率。因此,在微波热解时,通常有必要通过合理添加催化剂或微波吸收剂来调节材料的介电性能。而添加剂种类与添加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变温环境下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的准确测试。部分现有测试方法可以较好地适用于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的常温测试,但有效的变温测试方法及系统则显著匮乏。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质材料在变温呈现的特殊性:一方面,材料的挥发性强、易形变,且反应中会出现固、液、气等多种形态;另一方面,材料的介电性能随温度变化跨度大(数量级的变化),并且复介电常数频率依赖性高等。上述因素要求介电性能测试方法与系统既要兼顾宽频带、高精度以及较宽的测量范围,又要实现原位变温检测,同时要防止样品对系统造成污染等,使得现有的大多数高温测试手段难以适用。针对上述难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夹具设计、测试建模和系统研制四个方面,开展生物质材料微波介电性能变温测试技术研究。在对已有测试方法及系统的分析基础上,针对生物质材料变温介电性能测试,提出并设计了高低温分体式的渐变型开路同轴谐振腔作为测试传感器,解决了测试分辨率不足与原位变温测试难的问题,显著提高了腔体品质因数及高温稳定性,同时解决了挥发物污染问题。利用模式匹配法以及针对回转体结构谐振腔的高阶矢量有限元快速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开路同轴腔法的复介电常数测试模型。根据变温测试需求,研制了高温真空保护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编写测试软件实现了自动化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贡献归纳如下:1.明确阐述了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变温测试技术的研究意义,通过仔细查阅、分析国内外关于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现有测试方法及装置存在的问题及难点。针对相关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结构与方法,目的在于对生物质材料在变温过程中的介电性能进行原位测试。2.针对谐振腔本征值问题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圆波导、同轴线的模式及场分布作了简要介绍,采用模式匹配算法对重入式同轴腔进行了推导。为了处理复杂结构谐振腔的本征值求解问题,引入并介绍了变分法原理和有限元分析过程。最后对两种方法优缺点进行了对比,为后续测试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方法。3.根据生物质材料温变特性,选取开路端接截止圆波导的开路同轴腔作为测试传感器,以实现样品的高灵敏度原位测试。综合考虑样品加热、腔体品质因数以及样品尺寸大小等要求,引入了渐变和杂模抑制结构,提出了宽频带渐变型开路同轴腔。为进一步提高测试传感器高温工作性能,提出了分体式设计方法,实现了兼具高品质因数、高稳定性、加热速率快、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的新型高温同轴腔研制。4.针对常规型开路同轴腔,采用模式匹配算法建立了高精度、求解速度快的分层材料测试模型。对于结构复杂的渐变型开路同轴腔,利用其回转体特点,基于高阶矢量有限元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回转体模型的区域分割分离计算方法,建立了旋转对称复杂结构谐振腔测试物理模型,解决了介电性能高精度快速求解问题。针对多个典型案例,从求解精度与速度两方面对不同方法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为实现变温下的高精度测试,从变温腔体校准和变温试样修正两个方面提出了变温测试理论,完成了常温到变温的测试模型建立。5.为建立变温测试系统,研制了真空隔热系统以提高测试传感器的工作性能与使用寿命;采用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设备和自制感应线圈实现了对腔体局部的快速加热;利用水冷循环系统对真空系统和腔体进行保护,结合温度控制与采集系统,实现了样品区温度的自动化控制。通过系统集成、测试流程的确定以及自动测试软件编写,实现了材料介电性能的变温自动化测试。6.通过大量实验对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估,通过测试几种常用参考样品,并与公开文献中测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对两种典型生物质材料进行了测试,并对结果作了分析。通过原理分析与理论计算法,明确了主要系统误差源及其不确定度,并对测试误差进行了计算与综合,完成了系统整体性能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变温测试系统,实现了对包括典型生物质在内的多种材料在0.3~3GHz、室温~1000℃条件下介电性能的原位变温测试。
其他文献
关键基因指的是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基因,其包括影响某种生命活动的重要基因,这部分基因可以决定生物体的特定表型或者对于特定环境的适应性。关键基因也涵盖直接影响细胞或个体生长发育的必需基因,本文涉及的必需基因都是指细胞优化条件下生长所必需的基因。本论文围绕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两类关键基因,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本论文首先对原核生物中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基因组、转录组
反散射问题由于其在许多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反散射问题通常是不适定的,这使得它在理论分析和数值求解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观测数据有限且有不可忽略的误差和不确定性,而传统的确定性方法通常不能处理反问题解的不确定性,贝叶斯方法将反问题重塑为统计推断问题,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来量化反问题解的不确定性。本论文立足于贝叶斯方法,围绕几类声波和弹性波反散射问题展开
管理科学,自动化控制和力学上的大量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求两个或两个以上闭凸集的交集中点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被称为凸可行性问题。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凸可行性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交通,工程技术和信号处理等诸多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变分不等式、单调包含和公共不动点问题是凸可行性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彼此之间相互转化。另外,变分不等式、单调包含和公共不动点问题有着广泛的
国家医保局宣布正式启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期刊
冲击片雷管具有安全性高、时间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能有效提升武器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及作战效能,对我国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然而,冲击片雷管的换能效率较低、起爆阈值高,极大地制约了其更广泛的工程化应用。面向当前武器系统安全性和作战效能迫切需要提升这一需求,针对冲击片雷管换能效率低这一瓶颈,本论文从冲击片雷管换能元这一能量转换载体出发,提出将氢爆含能薄膜作为一类含能换能元提高换能效率
2021年6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中提出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以及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与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这代表着医院支付方式也迎来了改革,对医院的经营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模式的到来使得医院的经营运作也要关注节流,强化成本控制意识,探索控本增效策略,加快成本管理改革。本文围绕医院成本管理展开论
金属材料或构件在加工、装配和服役过程中,在外界环境和载荷的共同作用下,会在金属材料或构件中产生疲劳裂纹。疲劳裂纹为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真实裂纹,与人工裂纹相比,壁面更为复杂,检测信号更加微弱,因此如何实现对其无损检测是该领域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结合各种检测技术的优势,确定合理的复合检测方案,实现对金属表面疲劳裂纹的快速定位、准确测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在含疲劳裂纹的金属构件寿命预测研究中
近七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快速向集成化和微型化发展。压电材料具有在机械应力作用下产生电能的能力,被广泛地应用在传感器、制动器、探测器、执行器等器件。具有机电转换性能的压电材料的应用,促进并扩展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器件小型化的推进,压电材料已经从传统的电子传感器、制动器发展成新型的可穿戴、自供能、便捷可携带的压电器件。伴随这一发展趋势,人们对重量轻、成本低、环境友
作为一种典型的相变材料,二氧化钒可以在光、电、热、压力等激励下发生从单斜相到四方相的相变。二氧化钒的相变伴随着材料光电性能的突变,同时相变过程是完全可逆的,在撤销外部激励后,二氧化钒可以自发地由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二氧化钒独特的相变特性使其在热探测、阈值开关、热致变色智能窗、场效应晶体管、忆阻器以及可调谐超表面阵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二氧化钒的相变过程伴随着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结构
随着登纳德缩放比例定律(Dennard’s law)的失效,功率密度逐渐成为限制芯片计算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三维集成和多核芯片架构的发展使得电源系统逐渐向片上集成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应用场景对于多电压域、高精度、快速瞬态响应的需求。作为片上开关电源的关键器件,片上耦合电感的性能对片上电源的功率效率与功率密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磁芯膜制备、工艺制程、闭合磁路设计、高频测试和损耗归因方面对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