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绪论”部分对契诃夫戏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重点关注契诃夫戏剧在俄罗斯和中国的研究状况,涉及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契诃夫学”的形成,契诃夫剧作在中国的译介,契诃夫戏剧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成果,契诃夫研究的历史分期等层面。同时阐明对契诃夫戏剧创作进行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契诃夫作为小说家的贡献已经得到较充分的肯定,但对其在戏剧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则关注不够,研究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对繁荣中国当代戏剧舞台,特别是提升中国当代戏剧的人文关怀意识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契诃夫戏剧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发展历程。契诃夫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这是腐朽黑暗的农奴制行将瓦解,新社会呼之欲出的社会转型期,多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在博弈,文坛名家辈出,西方现代戏剧也开始崛起,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思想蕴涵、创作方法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政治视野、生活经历也对他的戏剧创作有一定限制。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可以其存世剧目分为四个阶段:《没有父亲的人》及其它几部“少作”可谓“初试牛刀”,正剧《伊凡诺夫》及几部独幕剧则标志着他的成熟,《海鸥》、《三姐妹》等显示出契诃夫已步入戏剧创作之佳境,惊世绝响《樱桃园》则是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顶峰。第二章论述契诃夫剧作的社会生活蕴涵与精神特质。契诃夫的剧作对当时的社会病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对新生活的脉动有敏锐的感知,他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乡村和城镇广阔的生活图景,空虚无聊的没落贵族,暴富的商人,失势的将军,不学无术却坐享其成的教授,软弱消极的小知识分子,勤劳质朴的农民,单纯幼稚的乡村少女,杰出貌美的女演员,见异思迁的作家等应有尽有,特别关注小人物和社会底层的生活,长于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开掘深刻的主题,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哲理意蕴,富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美妙的诗意是契诃夫戏剧的精神特质。第三章论述契诃夫戏剧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形态。场景的生活化,结构的散文化,情节的复调性和动作的内在性是契诃夫戏剧的主要艺术特点。契诃夫的剧作富有审美形态的多样性,但相当一部分剧作可以归于“喜剧”或“趣剧”的范围,不过,他的“喜剧”却很独特,一是融入了悲剧美,二是赋予了荒诞色彩。契诃夫突破喜剧、悲剧、正剧界限分明的“壁垒”,对传统戏剧审美形态进行改造,她的许多剧作亦庄亦谐,而且富有“忧郁美”。这种审美创造在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第四章论述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影响。梳理评析契诃夫戏剧在中国译介以及舞台传播的历程,对《樱桃园》、《三姐妹》等中译版的不同版本(如京剧版,话剧版等演出本)进行比较。考察契诃夫戏剧创作对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的影响,从题材选择、创作方法、审美崇尚、风格追求等几个层面考察契诃夫戏剧创作对曹禺和沈虹光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