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土家族大木作建造特征与民间营造技术研究——以宣恩县龙潭河流域传统民居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鄂西土家族传统民间营造工艺技术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营造主体——民间匠师入手,另一方面以营造客体——鄂西土家族民居为研究对象的载体,对鄂西沙道沟沿龙潭河流域两河口、龙潭两个村传统民居营造流程及民间工艺技术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记录、整理、分析与归纳研究,并建构计算机拆解模型进行虚拟复原,为古建筑修复或建造工程实践提供前期基础资料及施工的依据。  全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鄂西传统民居保护的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目的等问题。第二章简要介绍了鄂西沙道沟沿龙潭河流域古村落的聚落选址特征及自然环境元素。第三章从聚落民居出发,对大木作的建造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详细分析了土家民居的构造特色,如伞把柱的交接方式及横屋龛子出挑等。第四章以民居实际的营造技术为主线,结合工匠的访谈分步骤对民居营造流程作了系统的描述。第五章通过建立三维的计算机模型,分阶段分步骤对民居营造进行拆解与虚拟复原研究。最后一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包括笔者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见解。  土家族工匠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尝试,学会因地制宜,其中卓越的伞把柱就是工匠在房屋现场施工中调节工程误差的结果,并未事先进行任何设计。时至今日,当地仍散布着大量的传统民居以及蕴含在民居上的传统营造工艺技术,本文从乡土营造出发,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工匠访谈,力图客观真实的展现民居营造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寒区基层连队营房是军队营房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战备、训练、生活、学习、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基础设施,是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研
学位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傍水而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运输和生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它们在城市中肩负起新的责任,成为展示城市面貌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造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大拆大建的号角声中,很多城市老旧住区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这种粗放
中国有着悠久的城市营建历史,积累了深厚的城市营建经验,无论是都城的择址与营建,还是地方城市建设都着力与周边山川形胜取得各种关联,从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格局。在城
戏场建筑是戏曲表演的载体,是古人宗教、民俗、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公共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之一,它反映着礼制、神权、民俗、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本文中所研究的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透水面积增加,洪涝灾害、径流污染及地下水位降低等雨水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区,降雨量年内和年际分布不均,其中年内80%集中在汛
历史街区入口承担着丰富的城市功能,是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空间,它是城市空间与街区内部空间的延伸过度,既有分隔作用又有连接功能。如今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中心聚集化使一些历
城市水域空间和水景观,是科学的配置城市资源,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有活力的水域空间和水景观是确保"人、水、
地下空间是一个可供长期开发利用的空间类型,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地下建筑开发利用方面的理论实践研究日趋成熟,但在一些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