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周期14族平面四配位化合物的理论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新型分子的结构形式对化学家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其中最著名的是Hoffmann提出的“平面四配位碳”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四面体碳的认知。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研究这种“反传统”化学键的化合物,并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和规则来促进平面结构的稳定。本论文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高周期14族平面四配位化合物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全局搜索程序获得了一些新型高周期14族平面四配位化合物,并且惊喜的发现π型配体骨架对高周期14族平面四配位化合物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含有π型配体骨架的18电子高周期14族平面四配位化合物C2Y2M(Y=Al/Ga/In/Tl;M=Si/Ge/Sn/Pb)的理论研究。提出新的价电子计数规则和新的结构模型在化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引入YCCY(Y=Al/Ga/In/Tl)配体骨架可以稳定所有高周期14族元素,从而形成全局极小的18电子中性pt M(M=Si/Ge/Sn/Pb)。这16个pt M结构的成键情况与众所周知的18电子pt C以及有限的18电子pt M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区别于以往的配体骨架中几乎没有多重键的特性。最重要的是,每个YCCY(Y=Al/Ga/In/Tl)配体骨架均可以稳定所有高周期14族元素进而形成平面四配位化合物,这一事实,强有力地表明了这种π型骨架的普遍适用性。并且,引入π型配体骨架也有效地丰富了高周期平面四配位化学的例子。2.含有π型配体骨架的高周期14族平面四配位化合物C2X2Yq(X=Si/Ge/Sn/Pb;Y=C/Si/Ge/Sn/Pb;q=+1,0,-1)的理论研究。与平面四配位碳(pt C)家族相比,高周期14族平面四配位结构(pt M)的个数少之又少。因此,非常需要探索出有效的配体骨架来稳定高周期元素。在本项工作中,我们全局搜索并研究了60个五原子体系C2X2Yq(X=Si/Ge/Sn/Pb;Y=C/Si/Ge/Sn/Pb;q=+1,0,-1)在低自旋和高自旋状态下的结构。最终,我们验证了34个体系单态能量极低且为pt M结构,并且这些结构都含有XCCX或XCCY配体骨架。通过结构和成键分析证实了π型配体骨架XCCX或XCCY具有的π键轨道是保持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设计策略与传统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以往的设计策略认为π离域方向是碳中心原子→配体,且配体骨架多为σ型。而本项工作的研究策略,例如pt M团簇,它的π离域是配体→中心原子,且配体骨架为π型。
其他文献
由于运营环境以及路况干扰的影响,在牵引制动过程中列车车轮仍面临着打滑空转或者颠簸等不稳定现象。本文针对列车车轮建立并完善其动力学模型,设计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算法的
近年来,电磁材料领域的电磁超表面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简单理解电磁超表面就是二维结构的超材料。它能够实现对入射电磁波的相位、幅度、极化以及传播模式等特性的自由调控
雷电是一种在时空上很大随机分布的高能大气电过程。目前主要是通过地面探测来分析空中大气电场、云中的电荷分布、荷电中心及极性,由于地面尖端物体的电晕放电干扰,地面探测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工作者不断地研究探索。其中,作为多孔材料的重要一员,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orous Aromatic Frameworks,简写为PAFs)
目的: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功能减退症(IHH)是由先天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碍引起的性腺发育不全,可伴嗅觉丧失(kallmann综合征)或嗅觉正常(nIHH)。
会议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发展绿色、环保、高效的新能源技术已经势在必行。发展新能源技术,一方面需要发展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另一方面还需要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新型
碳纤维编织网可以有效增加混凝土的强度,随机均匀分布的短切纤维可以增加混凝土的韧性和抗裂能力。为了提升混凝土基体多方面的性能,可以将这两种增强纤维混杂在同一混凝土基
长江上游重庆至宜宾河段航道等级从Ⅲ级提升到Ⅱ级,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加快上游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水师坝滩位于长江上游白沙水道,是集枯水浅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健康强烈的关注,对于能够造成身体危害的重金属离子的担忧也日益加重。汞离子作为一种毒性的重金属离子广泛的存在于各种环境体系中,它会
随着我国建筑资源能耗总量占当前全国建筑能源生产消费消耗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建筑节能技术成为我国实现建筑绿色环保低碳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应用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工程技术保障体系。被动式节能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以及零能耗建筑等相关概念被逐步明确指出并相继得以实现。近十年来,我国在充分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大力发展被动式节能建筑,采用创造性设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