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蒿中绿原酸类物质分离纯化与转化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nday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花蒿(ArtemisiaannuaL.)在传统医药中具有清热解毒、抗疟等功效,在我国资源丰富,目前工业上对黄花蒿的利用仅限于青蒿素的生产。本工作以黄花蒿为原料,对其所含绿原酸类成份的鉴定、纯化及转化进行了研究。(1)建立了黄花蒿中绿原酸类物质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方法。以流动相A:0.05%乙酸水,流动相B:乙腈,梯度洗脱,可使其中的36种绿原酸类物质峰在45 min内分离。这些成份中的15种是首次从黄花蒿中鉴定(包括单咖啡酰奎尼酸2种、二咖啡酰奎尼酸5种、阿魏酰奎尼酸1种、咖啡酰阿魏酰奎尼酸2种、咖啡酰二甲氧肉桂酰奎尼酸3种、二甲氧肉桂酰奎尼酸1种和肉桂酰奎尼酸1种)。特别是其中的1,5-二咖啡酰奎尼酸是我国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的抗HIV新药IBE-5的成分,可以作为分离此药的新来源。(2)对黄花蒿中的总咖啡酰奎尼酸进行提取。考察溶剂种类、浓度、时间及料液比等因素的适宜提取条件为:70%乙醇,1.5 h,料液比1:20。不同产地的黄花蒿中总咖啡酰奎尼酸含量介于0.4%-5.8%之间,1,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最高量为 2.0%。(3)对黄花蒿工业剩余物中单咖啡酰奎尼酸和二咖啡酰奎尼酸进行分离纯化。静态吸附时,聚酰胺对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吸附率为89.4%,解析率为99.5%,吸附容量为16.98 mg/g,说明聚酰胺适宜分离黄花蒿中二咖啡酰奎尼酸。初次纯化后二咖啡酰奎尼酸的纯度为45.7%,收率66.8%。用SephadexLH-20凝胶对聚酰胺分离的二咖啡酰奎尼酸进行二次纯化后,二咖啡酰奎尼酸纯度达到85.7%,收率 53.4%。(4)用棘孢曲霉和黑曲霉对绿原酸类物质进行转化。棘孢曲霉固体发酵浸提酶液在0.5h内对黄花蒿提取液中绿原酸类物质进行特异性转化的产物为4-咖啡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和3-咖啡酰奎尼酸,三种成份的含量增加率分别为121.3%、50.4%和47.3%。3,5-二咖啡酰奎尼酸和4,5-二咖啡酰奎尼酸转化率分别为44.2%和96.6%,体系中87.9%的1,5-二咖啡酰奎尼酸保留在转化液中。棘孢曲霉液体酶液在0.5 h内水解5-咖啡酰奎尼酸生成咖啡酸的转化率为100%。黑曲霉液体酶液的转化产物为4-咖啡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和3-咖啡酰奎尼酸,转化液中三种成份的含量增加率分别为131.4%、32.6%和22.3%。其中1,5-二咖啡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酰奎尼酸和4,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转化率分别为16.1%、42.8%和25.3%。此转化可用于制备单咖啡酰奎尼酸单体。
其他文献
以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从对待隐私、称呼语、对感谢的不同态度及对告辞或告别的不同表现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探索了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详细论述了如何
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和教师素养五个方面考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缺失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润滑添加剂的减摩抗氧化特性及其对合成润滑油使役行为的作用规律”为依托,主要研究了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偏苯三酸三异
为研制一种快速检测牛源布氏杆菌的免疫层析技术,本研究对牛布氏杆菌外膜蛋白omp22进行表达纯化,并用新西兰大白兔制备omp22多克隆抗体,将omp22蛋白作为胶体金标记物,兔抗牛I
灿烂的吴地民间文化———苏南泥塑艺术 ,其反映在苏式古建筑殿庭垂脊上的各式泥塑意象图式 ,可谓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向具丰富多采的民俗意蕴。从姑
<正>《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于2009年全面改版。《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改为理工版,以后逐步过渡到自然科学版;《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改为社科版,以适应
目前 ,集成化的压控型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 (VCTCXO)因其体积小、功耗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将MCXO的原理与之相结合 ,运用最简的单片机器件对其进行二次补偿 ,不仅仍可
用于短时间间隔测量的量化时延法可显示较高的测量分辨力。然而 ,随着测量分辨力的提高 ,则需要更多的延迟组件和附加电路 ,这样不但设备的复杂度增加 ,而且还会产生附加误差
满足信息利用者的决策需求是会计报告的目标,不同决策者对信息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不同信息指标的生成基础和过程不同,从而导致不同信息对决策影响的差异。会计利润和现金流量分
净土宗持名念佛的集大成者善导,因其一生注重宗教实践,所留下的材料不多。会昌灭佛时,其著作在中土失传,以致今人难以厘清其行迹。尤其是说法所在的光明寺,学界争论不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