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V Trench FS IGBT的设计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_sec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rench-FS型结构的IGBT是IGBT器件发展到目前最先进的结构,它的正向导通压降-正向阻断耐压、导通损耗-开关损耗之间具有良好的折中关系。Trench结构提高了元胞密度,同等电流能力的Trench-FS型IGBT的制造成本也较其他结构低,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和消费领域。市面上的Trench FS IGBT产品都是国外的大公司推出的,国内的IGBT商业化尚处于Planar结构的IGBT,对Trench-FS结构的IGBT的研制还处于摸索阶段,结合国内工艺线自主研发Trench FS IGBT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在现有工艺条件下,设计一款耐压能力为600V、导通压降小于2V、阈值电压在5V到6V之间的Trench FS IGBT。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结合国内半导体制造平台的基本工艺条件及所要设计的器件结构,设计一套600V耐压的Trench FS IGBT器件的工艺流程。通过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e4对外延、场氧、栅氧、刻槽等工艺进行仿真调整,确定基本工艺方案。2.在基本工艺方案的基础上,通过Tsupreme4和二维器件仿真软件Medici对器件元胞结构参数、终端结构参数进行仿真优化。最后确定的元胞结构仿真结果为BV=750V、Vce=1.68V、Vth=5.5V、t(d)off=100ns、toff=74ns。终端采用场板结合场限环的结构,由于终端区不贡献电流,终端区面积应在保证耐压能力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小,优化后的终端结构宽度为254μm,仿真结果为BV=811V。3.根据对Trench FS IGBT器件工艺流程和结构的仿真优化结果,完成包括有源区、Pad区、终端区的版图设计。考虑到芯片电流的均匀性采用插指结构。结合40A的额定电流要求及终端结构设计,最终设计的版图面积为4.9×4.9mm2。4.利用L-edit软件对所设计的版图进行绘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国内Trench FS IGBT的产品化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动作用,在优化工艺流程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可研制出满足电学特性要求的高性能的600V Trench FS IGBT产品。
其他文献
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三个角度初步研究了水稻显性半矮秆新种质,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 水稻显性半矮秆种质与携带sd1基因的矮源AKsd1、携带sd-s(t)基因的矮源雪禾矮早及携带显性矮秆基因的矮源KL908遗传等位性试验表明,显性半矮秆种质均与上述矮源非等位。水稻显性半矮秆种质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在近等基因系下,该显性半矮秆性状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是一种新的显性半矮秆种质资源;
该实验以水稻为材料,用三种抗逆化学诱导剂IPT、PBZ和ABA对水稻进行处理,同时加以低温和病害胁迫,研究这三种化学药剂对水稻PBZ1基因表达状况的影响.结果把表明,IPT在常温下
目的 分析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52例非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随着多媒体信息查询技术的与日俱增,触摸式的自动服务器为社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触摸屏作为一种最新的电脑输入设备,它是目前最简单、方便、自然而且又适用于中国多媒体
学位
该文分为两部分:(1)拟南芥DST1基因座突变导致多效的生长发育缺陷,改变荷尔蒙体内平衡和影响光、蔗糖信号路径研究.为了从诱变拟南芥种子(在黑暗应激下表明有较高耐受性的六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属于旋花科番薯属植物,紫甘薯因其薯肉呈紫色而得名。紫甘薯块根中除富含淀粉、蛋白质、锌、硒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丰富的花青苷类色素。紫甘薯块根花青苷合成与积累受众多因素调控,其中钾元素是重要的调控因素,钾元素是多种植物生长发育必需酶的活化剂,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糖分的积累从而影响花青苷的合成。探讨施钾对紫甘薯花青苷合成与积累机制、相关
p62是与编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mRNA结合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采用肝癌病人血清筛选T24(人类膀胱癌细胞株)cDNA基因表达文库分离得到.在本论文中,首先通过流式细胞
配电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重构是在满足辐射状负荷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变换刀闸的组合状态来达到降低网损、消除过载、提高系统可靠性、提高配电质量及经济效益等目的。本文从中心算法入手,讨论了在不同的目标函数下的配电网重构问题。首先,通过对应用于配电网重构的大量算法进行分析,确立了将蚁群算法(ACA)和克隆遗传算法(CGA)融合,形成蚁群克隆遗传算法(ACCGA)。该算法能弥补两个单一算法的缺
学位
本论文的设计工作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项目“深亚微米电源管理类集成电路及各种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理论研究与设计”,作者承担的是一款高速高精度BUCK型D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