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胚性细胞悬浮系再生体系的优化和转基因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_c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蕉(Musa spp.)是热带性常绿草本果树,是世界第四大水果,也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4大粮食作物。建立高效的‘粤优抗1号’香蕉品种胚性细胞悬浮的再生体系,将为缩短‘粤优抗1号’香蕉品种的生长周期和提高其耐寒性等基因工程育种奠定基础。通过将CaMV35S组成型启动子驱动霍乱毒素B亚基与人胰岛素融合基因(CTB-INS)导入到香蕉基因组中,生产可接直食用的香蕉CTB-INS疫苗,将为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更经济有效的途径。进行防御素alfAFP与几丁质酶Bbchitl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和南瓜韧皮部特异基因PP2启动子转化香蕉的研究,将为利用强韧皮部特异启动子驱动广谱活性的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香蕉,提高香蕉对香蕉枯萎病抗性的研究提供依据。   本研究在优化‘粤优抗1号’香蕉ECS的再生体系的基础上,以‘粤优抗1号’ECS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CaMV35S驱动CTB-INS目的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CTB-INS、南瓜韧皮部特异启动子NPP2和CaMV35S组成型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dENP和pB1121进行遗传转化研究;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了苜蓿防御素alfAFP和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Bbchit1这两种蛋白,进行体外抑菌实验,比较这两种蛋白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探讨了不同浓度的TDZ对‘粤优抗1号’香蕉ECS再生的影响,建立了高效的‘粤优抗1号’ECS的再生体系,以1mg/L的TDZ浓度效果最好,再生率达50%。   (2)经过筛选培养,共获得转CTB-INS基因的抗性植株135株,经过nptⅡ、chvA、35S和CTB-1NS引物的PCR检测,有2株检测出nptⅡ、CTB-INS和35S阳性带,没有检测出chvA条带,说明DNA样品没有受到根癌农杆菌的污染。将这2株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这2株阳性植株杂交出了CTB-INS阳性带。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已成功将目的基因CTB-INS转进香蕉的基因组。   (3)经过筛选培养获得了转pBI121的抗性植株36棵,转pBdENP的抗性植株48棵。经nptⅡ、35S和chvA引物的PCR检测,共检测出5株转pBI121和4株转 pBdENP的阳性植株,都没有检测出chvA条带,说明DNA样品没有受到根癌农杆菌的污染。经Southern杂交验证,获得了转pBI121和转pBdENP的转基因植株各1株。   (4)成功将空载体pPIC9K载体转化进GS115酵母菌的基因组中,获得了高拷贝的GS115-pPIC9K酵母菌株,并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了防御素alfAFP和几丁质酶Bbchit1这两种蛋白以及空载体pPIC9K蛋白。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防御素alfAFP的抑制效果要比几丁质酶Bbchit1的好,达到了显著与极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香蕉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生产中干旱和盐碱化严重威胁其产业的发展。目前关于香蕉耐盐的机制以及钙信号系统如何调控其耐盐性的研究不甚清楚。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学习中培养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涉猎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
我们的报纸是办给工农兵看的,在报纸上就应该充满工农兵的声音,深刻地反映工农兵的呼声、要求和意见。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除去我们大力组织工农兵自己写信写稿以外,给工农兵
新闻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打破旧框框,才能把报纸办得更好一些。这里要问:新闻工作者思想解放的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报纸办得更好一点?我谈一点看法。 Journalists must ema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举足轻重的科目,阅读又是语文的灵魂所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有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小学阅读不能以教材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L.)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我国南方栽培面积较大。苦瓜性喜温暖潮湿气候,但南方夏季的高温天气仍然会严重影响其植株正
We consider the impulsive effect on the exponential synchron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with leakage delay under the sampled-data feedback control. We use an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