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C电极冷却流道系统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会逐渐衰竭直至耗尽。为了应对世界可能在未来面临的能源危机,托卡马克装置项目被提出。相较于传统的核发电站使用的核裂变反应技术,托卡马克装置利用以氢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实现的核聚变反应具有效率更高、放射性污染更小、对环境污染更小、能源可再生等优点。作为托卡马克装置项目的子项目,辉光放电清洗(GDC)电极旨在清除第一壁表面的核燃料粒子和其它的杂质粒子,为高约束性能等离子体提供清洁、低再循环的第一壁。在运行期间GDC电极的电极头部分直接作为托卡马克装置内腔壁的一部分,会接收到包括中子热及辐射和电荷交换热的较大热负荷,导致电极体温度过高,产生过大的热应力,使电极发生不利的形变,破坏结构的稳定性。所以需要在电极体内部钻取流道,通过在流道内循环冷却水以保证GDC电极满足托卡马克装置关于电极体最高温度、冷却液进出口温差、压力降,冷却液平均流速等要求。本文针对GDC电极,设计了多种具有不同结构的GDC电极冷却流道系统,并通过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中的Static Structural模块进行单向流固耦合,对不同设计下冷却流道系统的温度及应力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流道区域数及各区域流道排数对冷却流道系统的散热效果和各限制参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具有四个区域,并且第一区域具有12排流道,第二区域具有7排,第三区域具有双排的冷却流道设计在研究范围内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并且满足ITER对各参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各区域流道结构尺寸对GDC电极冷却流道系统传热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第一区域冷却流道厚度及宽度,增大电极体最外壁顶边的倒圆角半径及第二、三、四区域流道管径均可降低GDC电极的最大温度及平均温度。其中减小第一区域冷却流道厚度、宽度及后排区域管径会增大冷却液进出口压力降及平均流速,对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影响较小,而增大电极体最外壁顶边倒圆角半径对这几类参数影响均很小。综合这些影响因素对冷却流道系统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保证足够安全裕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GDC电极的最大温度及平均温度。针对优化后的GDC电极冷却流道设计,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GDC电极在不同工况下所受热负荷及冷却水入口温度大小对电极体各限制参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操作期GDC电极冷却流道系统最大可承受中子热的热流密度为17MW/m~3,最大可承受辐射和电荷交换热的热流密度为0.525MW/m~2,并且增大辐射和电荷交换热对GDC电极最大温度提升的影响更大。GDC电极冷却流道系统最大可承受冷却水进口温度为170℃。在烘烤期GDC电极冷却流道系统最大可承受辐射热的热流量为3100W,而最大可承受冷却水进口温度为240℃。
其他文献
目的: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胶质细胞瘤最多,U87是其中一种胶质瘤细胞。雷氏大疣蛛是
1920年代,中国内部军阀对峙、南北分裂、党派竞合,北京政府薄弱的控制力使得社会各阶层深度的政治参与成为可能。刚刚经历过“转型时代”的新式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团体开展政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实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摩擦磨损的研究需求,因此必须借助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原子尺度理论模型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已经成为研究材料摩擦磨损行为和机制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采用MD模拟研究单晶Zr(0001)面的摩擦磨损行为受不同温度(300K、4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的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与北半球冬季寒潮的联系,本文使用了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1980年-2018年39年间47次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的温度场和风场变化以及行星波垂直传播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并重点以2015年冬季和2016年冬季的两个SSW为例,探讨了吸收型和反射型SSW的行星波传播特征及其与北半球冬季不同地区寒潮的联系。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
随着铁路高速化、重载化的发展,滚动接触引起的疲劳损伤已成为影响铁路运行安全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损伤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一种新颖的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s,PD)非局部理论,建立了轮轨滚动接触离散模型,研究了滚动接触过程中轮轨裂纹的扩展情况。首先,通过LAMMPS软件建立了近场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滚动过程中应力分布的变化;然后,在不
本研究以保留不同母树株数(45株/ha、75株/ha、120株/ha、195株/ha)主伐后9a的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种群为对象,试图从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入手,对主伐保留不同母树株数的油松人工林种群稳定性加以描述,基于主伐后油松人工林种群稳定性结合主伐后更新个体的生长指标差异对林场下一步的抚育工作给出合理化建议,为促进油松林天然更新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同类地区森林生产经营提
交互学习在计算机学科领域中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其核心思想是利用人类与计算机双方的优势,处理双方中单独一方都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于如何设计一个人机循环来完成交互
在临床应用上,病变肺的分割是肺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复杂的结构、病理的改变、个体的差异性以及较低的成像质量,临床上对三维低剂量CT图像进行
本文采用了1979-2015年间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提供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最佳路径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简称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
叶片是植物水分传输的终端,其水力特性表征了植物适应不同外界环境而形成的水分生存策略,叶片水势和气孔导度常作为衡量植物对于不同水分条件响应的重要依据。本文研究以滴灌充分(DIFI)、滴灌控水(DICI)、不灌溉(CK)三个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的三倍体毛白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冠层不同高度处的叶片水势(包括正午叶水势(Ψzw)、黎明前叶水势(Ψpd)和正午茎干水势(Ψs))、气孔导度(Gs)、叶片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