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之子刘震云,对故乡有着割舍不了的依恋。他在农村长大,然后当兵,复员回来后参加高考,进城读书、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城市生活了三十余年,但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他的故乡延津为背景或情感触发点,通过“故乡”来反思乡土社会在物质重压下民众的生存困境,以及精神奴役下人性的沉沦。他在小说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乡土历史、权力文化和人性的扭曲等方面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和无情地揭露。如:《单位》、《塔铺》、《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故乡的冷漠甚至带些鄙视眼光的描写让人感觉刘震云对故乡有一种厌恶和背叛的心理,其实这恰恰是刘震云笔下对故乡深深眷恋和热爱的一种表现。 论文引言部分简要地指出故乡情结始终贯穿刘震云的小说创作主线之中,而且他对故乡的描写和感情的流露有别与其他作家对故乡的赞美和歌颂。 论文正文部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读刘震云笔下的故乡。因为刘震云从小生活在贫困的乡村,参军后暂时离开了贫瘠的土地,复员后参加高考成了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乡村人。他人生中曾经贫穷生活的苦难经历,使他无法将乡土描绘成美好的乐土,反而以沉重的笔墨再现了挣扎在生存边缘线上民众的生活困顿,以及民众因物质贫乏造成的人性扭曲。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时候,精神世界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内心的孤独以及情感的失落充斥着故乡人的内心世界。 第二章从“权力”和“历史”的角度阐释乡土文化的内涵,探究民众对权力的盲从和崇拜根源,从而揭示权力追逐下的人性丧失和剖析权力追逐下非正史的历史还原。在历史进程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始终在盲目地跟随着所谓的大人物,为了生存,从没停止过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历史发展,其实是一个不变的轮回,刘震云以此揭示故乡人的悲剧人生,他对故乡既有爱也有恨,对故乡的感情是爱恨交织。 第三章从“姥娘”的形象上探析作者对故乡的希望。活着是人们生存的本能,的的确确,人活在这个世上就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奔波、劳累。但是,人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的机器,人还具有思维和理智。而且由于有些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追逐永不满足,使那些贪婪的追逐者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彻底丧失了道德和理智。人性自我丧失,精神愚昧和麻木,部分民众人性的沉沦,会使这个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尤其是精神文化上的倒退。所以当故乡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不是情感,而是利益时,刘震云痛心疾首。他对现实中的故乡充满了绝望,这种对故乡的绝望并不表示刘震云对故乡的背叛与鄙视,而是用其冷峻与漠然的表现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痛惜之情。因此在刘震云的作品中,深深依恋和精神寄托的故乡姥娘的形象,始终贯穿其中,使得作者在深深的绝望中看到一线曙光,体会到一丝故乡的温暖,从而使其故乡情结越来越浓,撕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