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y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花女》是外国文学殿堂里的一部动人之作,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翻译到中国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从1899年被林纾介绍到中国来以后,茶花女一直是中国读者非常喜爱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美丽、可爱,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甘愿牺牲自我,作为一个受人唾弃的妓女,她不但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且也有自己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她爱憎分明,勇敢坚强,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形象丰满而动人,吸引着广大的中国读者对其一次次深入地解读和重塑。不同时代对茶花女这一形象的解读是不完全一样的,不同的读者对茶花女的态度也不完全一致,但读者对茶花女是充满同情和喜欢的,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从林纾首次把茶花女介绍到中国以后至今110年间,《茶花女》的翻译一直未曾间断,可见读者对作品的需求是强烈的,所以无论是译者、读者还是研究者都对这个异域女子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为她而感动,为她而掬一把热泪。《茶花女》的版本很多,堪与《简·爱》、《傲慢与偏见》相媲美,《茶花女》在传入中国之初影响极大,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不胫走万本”,严复曾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1林译那生动传神、极富形象化的语言使《茶花女》的第一部汉译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之后有译者尝试重新翻译该作,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可谓精彩纷呈。学者对《茶花女》的研究也是紧随其后,学者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女主人公的形象研究、主题及结构艺术研究、小说文本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林译小说”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很少有论文对《茶花女》在不同时代的译本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方面给予对比研究,所以笔者试图在此方面做一些尝试。本文对20世纪末至今的有关《茶花女》的研究论文做了较详细的综述,并分为四个部分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茶花女》在不同时代的四个有代表性的汉译本进行比较,如林纾译本(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译小说丛书)、夏康农译本(198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王振孙译本(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和郑克鲁译本(1996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就名称翻译、语体的选择和新词汇的创造、增补和改写、新型人物形象的重塑、翻译策略的选择等五个方面力图对译本进行具体切实的对比研究,分析译本差异背后的文化变迁,同时考察中文译本与通行的英文译本之间的语言差异,思考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的方式。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其一,翻译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对文学作品所给予的语言转换,翻译主体与翻译对象之间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实现、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其二,过去的研究相对忽略了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性;其三,比较文学经典作品不同语言的译本、同一语言的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可以集中、系统地考察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共性(主要是文化共同性)和个性。
其他文献
零售业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它反映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程度。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零售企
<正>滇越铁路已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它承载了人们厚重而又复杂的情感。有人说它是法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掠夺云南丰富资源而插入云南腹地的一根吸血管。有人说它是带动云南政
<正>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锤百炼,从苦难到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
本文侧重于全国性资源环境及有关自然条件等专题制图工作的现实基础和成就,作简要总结和回顾。针对提高和重新认识制图效益和重点进行讨论,提出科学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目
<正>我们赞美山谷中苍劲挺拔的大树,因为它在低处汲取着大地的营养,托举着昂扬向上的蓬勃生机。我们赞美辽阔壮观的大海,因为它在低处接纳着无数大江小河,汇聚成奔涌向前、气
内容摘要:语块(chunks of language)理论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问题,该理论是由Nattinger和DeCarrico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语
企业在纳税环节应按税法的要求进行申报和缴纳,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税收作出筹划和安排。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城市中的交通问题也不断显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供需矛盾、调整城市交通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立起
为了满足地区性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的需要,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简称NSII)提出了省级数字植物标本馆(Provincial Virtual Herbarium,简称PVH)工作计划,即在NSII省级物种名录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针对当今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的一些困惑:怎样教?如何学?笔者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