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园林诗动物书写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hu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是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常以景色描写出现在园林文学之中。从先秦到唐代,各种类型的园林都有着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园林形制,园林构造或是园林文化。在唐代,各种艺术类型在充分发扬本民族传统之时,还积极吸收各种文化的长处,融会贯通,最后孕育出璀璨的时代文化。园林亦是如此,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都迅速发展了起来,诗人们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动物的书写也是园林诗中关键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将分为三个章节对园林诗中的动物书写进行研究。第一章分别介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四个时代的园林史概况,园林动物概况和园林动物书写,目的是研究正史造园记录与园林动物的记载以探求园林动物在园林建造史中的意义,通过分析,其意义主要是经济效益、神学符号、娱乐活动等。接下来再从诗歌中感受士人们在文学书写时对园林动物的感情,从诗歌中可以看到这种感情主要是情感寄托,视觉观赏等。最后总结出园林动物在园林文化中的独特性,即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元对立统一的语境下,园主、园林动物、园林三者之间互相提供了属性上的补充。第二章从文学书写和动物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分析唐诗中园林动物书写背后的意义。第一部分分析了动物的书写角度,主要从动作、声音、颜色、躯体与痕迹四个方面入手,不仅对文字上的差异进行了陈述,还对书写心理进行了挖掘。第二部分分析了动物书写的三个模式,这三个模式主要是以动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元内涵进行区分的,社会属性的书写分为动物的人格化与人的动物化两个角度,自然属性的书写则可以分为与人相亲的园林动物和与人相隔的园林动物,通过这四个角度探求作者书写的感情色彩。第三部分分析园林动物书写的文化意义。第一节是动物对举的书写内涵,其内涵为诗歌中的鱼鸟对举代表了园林内的所有动物景观,花鸟对举代表了园林内的所有自然景观,鸟蝶对举代表了园林视觉景观与声音景观的统一。第二节分析了八种园林主要的动物书写,从鹤、燕、鹿、猿与猕猴、鱼、马、牲禽、非园林动物入手,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三小节是不同种类园林的动物书写,以特点较为鲜明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为主,分析了颂美是导致皇家园林中虚拟动物大量地出现的原因,而寺观园林则从三教融合入手,发现了文人不自觉地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动物内涵进行交叉书写的现象。第三章则主要借鉴西方理论,总结园林动物的美学意义。第一节分析了动物的景观美学意义,以史蒂文·布拉萨的审美心理模式将园林动物书写分为周围世界、共在世界、自我世界三个部分。周围世界以“联觉”为核心总结了园林动物书写知觉美感的交融性;共在世界中运用景观美学理论总结出了鱼鸟的审美平均主义,动物景观的心理审美距离与动物普遍展现出的隐逸内涵三个方面;自我世界则主要分析了园林动物成为作者寄托困顿之情的普遍手法。第二节则从建筑空间与心理空间入手,分析了园林动物的空间审美,也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析了动物带来的园林心理感知空间的扩展,其次分析了动物在园林空间重叠中带来的空间探索欲与“深”的美学感受,最后分析了在作者情感低落时,心理感知空间坍缩后对园林昆虫的发现与书写。第三节分析了动物的实用美学,从无目性的实用经验与文化性的实用经验总结了动物在园林日常经验中的重要性,体现出园林动物在不同书写中的多重内涵。
其他文献
学位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形式、多样化的创作载体,诸如音乐喷泉、网页设计、体育赛事直播节目、VR出版物等新型作品不断涌现。受制于我国《著作权法》(2010)第三条对作品类型的封闭式列举,此类基于新技术、新理念产生的新型作品难以直接归类于法律列举的作品类型,司法裁判不得不面对因新型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诉求而产生的诸多难题。我国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对作品采取“定义+开放式
学位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包括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个省份,自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但随着17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不断衰弱,“东方问题”由此产生。西方列强借此机会纷纷插手其事务,都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攫取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与利益。20世纪初,英德两国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展开了博弈。虽然英国在铁路问题上未能如愿以偿,但通过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他领域利益的掌控,彰显了其在该地区实现霸权的决
学位
女性是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其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观念。灾荒作为一个不可抵抗的外部作用力,以粗暴、直接的方式破坏了女性原有的生存环境和家庭结构。女性在用自身力量应对灾荒的同时,灾荒也间接推动了女性解放和权力意识的发展。纵观以往研究,对于女性在灾荒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女性从赈灾活动中萌生的参政意识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讨论晚清时期山西灾荒背景下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难题,减少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当务之急。以“能量的提供–储存–消耗–再提供”为目标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可以通过消耗CO2获取物质和能源并实现循环利用,有助于缓解上述问题。气凝胶材料具有超高孔隙率、超大比表面积和超低密度等特性,其连续三维网络结构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电荷转移通道,而且可以作为载体来掺杂或负载各种有机或无机活性
区域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区域创新绩效行政学影响因素的研究,是顺应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提升地方政府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已有的研究证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而且经济学家也证实了官员特征与经济增长和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本文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对行政生态、官员特征和区域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经验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出“行政生态-官员特
1855年,为帮助妇女就业,基督教信徒、慈善家金纳德夫人(Lady Kinnaird)在伦敦创办女青年会。因顺应社会发展,短时间内女青年会便发展到德、法、美等国。1894年,英、美、挪威、瑞典四国建立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协调各国会务。1890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6-1949年任职)的母亲司徒玛丽在杭州弘道女中建立中国第一个女青年会。1923年,女青年会在杭州举办第一次基督教女青年会
黎巴嫩真主党是一个成立于1982年的什叶派伊斯兰武装组织,自成立以来,真主党不仅在它的起源地黎巴嫩开展活动,还以军事手段对抗美国及其代理人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的入侵,同时也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活动网络,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在拉丁美洲的活动。真主党利用1975年以来的中东移民浪潮,实现了在拉丁美洲的战略渗透,该组织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招募和培训大量新成员,从而建立了一个以当地黎巴嫩侨民和什叶派社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