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絮体形态原位识别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絮凝是水处理的重要操作单元之一,它反映脱稳后的胶体颗粒互相碰撞后,粘在一起形成永久性凝聚体的过程。絮凝过程进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水处理后续流程的工况,因而成为环境工程中重要的科技研究开发领域。关于絮凝的理论基础国外研究比较多,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是把絮凝体系当作一个“黑箱”,只管混絮凝剂的投入和所产生絮凝效果的输出,即使考虑微观过程,也只是将所有的胶粒抽象为球形,这与实际所观察到的胶体和絮凝体的现象有较大的差别。尽管有的学者在理论推导和形成最终的数学表达式时引用了颗粒系数加以修正,但理论与试验结果仍难以一致。本课题应用硫酸铝絮凝剂和全铁微生物絮凝剂,以水中高岭土颗粒为去除对象,采用在线光学影像设备,在确定试验的最佳水力条件基础上对铝盐絮体和全铁絮体的动态絮凝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原位在线检测和分析。并设计了试验,分别对硫酸铝和全铁微生物絮凝剂,在变化投药量的基础上,通过对絮凝过程中的絮体进行大量在线图像拍摄,分析了絮凝过程中絮体分形维数值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条件下,絮体的分形维数都在1.1~1.7之间,且数据点的相关性很好,说明絮体的形成具有“分形”特征。与沉后水浊度、沉后水颗粒总数联合分析表明:沉后水浊度会受到干扰颗粒的影响;而沉后水颗粒数则能很好的评价絮凝效果,原位在线检测出的絮体分形维数与沉后水颗粒数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因而,该种原位检测结果可以较准确的反应水中絮体的形态特征,并作为反映絮凝效果的好坏的有效评价指标。同时对比分析静态影像法和原位动态检测试验法:静态法所采集的絮体代表性差,絮体破碎、重叠严重,导致获得的絮体形态特征与真实值相差甚远;而原位动态检测试验对于絮凝过程的再现性强,能真实地反映絮体絮凝形态的变化规律。首次提出利用最优絮体影像阀值进行絮体形态原位识别,并通过试验证明最优絮体影像阀值的存在。研究表明:对于每一张拍摄的絮体图像,总存在着这样一个阀值,由它计算出的絮体的面积和周长,并最终得出的分形维数值能够最准确地反映絮凝形态的变化规律,我们定义这个阀值为最优絮体影像阀值。
其他文献
大量震害表明,建筑物是否会倒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柱的性能。随着高层建筑和大跨结构的发展,柱承受的轴压力越来越大,柱不但需要很高的承载力而且需要较好的延性。型钢混凝土
学位
本文围绕如何对桥梁承载力作出评估这一问题,用基于振动的理论评估了RC梁桥的承载能力,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和试验测试等研究手段,完成了以下工作: ⑴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理论,运用大
桩基由于其巨大的工程应用价值而受到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是桩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静载荷实验是确定桩基极限承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的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础隔震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高层建筑与大跨空间结构中。目前,铅芯橡胶支座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多次实际地震中表现
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刚性桩复合地基在较大荷载作用下,桩体易产生上刺和下刺现象,影响了地基加固效果。为此,工程中引入带帽刚性桩,它
本文对斜插钢筋采用不同斜插方式的CL墙板的受剪及受弯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研究斜插钢筋在CL墙板受力中所起的作用。首先,通过对三片不同插筋形式
层间隔震技术是在基础隔震结构的工程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隔震形式。层间隔震结构是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以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目前的研究
历次的震害调查表明,RC框架结构中楼梯间的表现差强人意。楼梯间相关构件受损严重,造成震中人员疏散和救援通道阻塞,是导致震害加重的一大主因。因此,通过采取构造措施,提高
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是影响结构地震响应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一般的工程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刚性地基假定,但是刚性地基假定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在很多情况下值得商榷。近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