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入与乡村公共空间建构 ——云南省牟定县大蒙恩村大喇叭回归乡村的个案考察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tercoffe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是最早进入乡村的大众媒体,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至70年代是其发展的辉煌期,80年代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本文以云南省近年来实施的“小广场·大喇叭”项目作为考察对象,对牟定县新桥镇大蒙恩村委会下的三个自然村开展田野调查,旨在以乡村大喇叭回归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探讨在电视、手机、网络等大量私人化媒介日益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原已退出公共视野的大喇叭回归乡村社会的实践、意义及问题所在。以乡村公共空间理论作为分析的视角,在考察整个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媒介生态系统演进过程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大喇叭这一公共媒介在建构乡村公共空间中发挥的作用。该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过大喇叭,但喇叭的播放权和使用权集中在生产队长一人手里,使得这一媒介具有半公共性和半私人化的性质,上世纪80至90年代一部分村落精英开启了在村庄放映广场电影的实践,但把放电影作为一种赚钱的手段,在电视逐渐进入村庄以后,人们回归家庭这一私人空间,享受由个人自由支配的电视观看活动。笔者关注的大喇叭作为一种由国家赋予村庄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早期的大喇叭相比而言,在传播形态、传播内容以及使用权利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信息指示传达工具转变为加强村民人际沟通、管理村庄秩序和培育村民现代化意识的有力手段。本文以田野调查作为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来探寻大喇叭进入乡村之后,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关联。发现大喇叭嵌入村民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在乡村公共空间逐渐向个人化、分散化发展的背景下,在村落发挥着规范村庄管理秩序和建构乡村公共性的中介作用。大喇叭的重新回归,呈现了村落公共空间在国家行政力量与村落传统文化的连结下有重建的可能。并从乡村治理角度思考大喇叭重新进入乡村是国家政权通过媒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乡村治理,对比大喇叭的“官方语言”与“地方语言”两种播出形态和效果,以及乡镇、村委会在播放内容和播出方式上有一定自主权,大喇叭有望朝社区化媒体发展的可能。
其他文献
尊重教育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关注的话题。尊重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自尊、尊重他人和受尊重三方面。本研究所关注的尊重仅指尊重他人这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尊重是个体道德修养的展现;对社会来说,尊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尊重,内化于态度,外显于行为,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尊重主张的是个体人格平等,接受差异,对个体的攻击会有很大影响。当个体在面对与自己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不同的人时,宽容会容纳多元化的
随着社会法制的进步,公民自我权利意识增强。正当防卫制度正逐步成为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关于自卫免责的重要法律制度。正当防卫制度的有序运行不仅仅涉及到社会正义感,也与政府部门的司法公信力息息相关。制度差异和立法现状都直接决定了正当防卫制度执行力的高低。正当防卫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政治走向的必然选择,正确处理好正当防卫案件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但是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过于谨慎,甚至为正当防卫成
“差序格局”是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网络中,亲子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联系。国外研究表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存在代际传递,但有关研究大多只包含父代一方的生育信息,父代在生育代际传递中的具体作用仍有待区分和探究。国内已有的生育代际研究关注不同世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变化情况,较少以家庭代际传递视角作为切入点解读父代生育意愿对子代生育意愿、父代生育行为对子代生育行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探究我国
自2011年东盟提议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以下简称RCEP)机制以来,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16个国家,以2015年完成协商为目标开始谈判。可是,与这些国家的期待不同,在经历许多波折之后,终于在2020年11月15日,除了印度以外的15个国家结束8年多的漫长谈判过程,在最终协定书上签名,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虽然印度缺席RCEP,而且相比FTA来说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处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阶段。但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困难重重,城乡教育一体化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有效路径。但是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研究围绕“如何以学区化治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对其运行机制和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发展行动产生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最终提出相应地改进建议。
监狱管理是社会秩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此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各级部门又制定了细化的规范标准。但是,文本转化为实践并不是一个直线的“输入——输出”过程,制度文本需要经过层级细化、执行变通的过程才能实现制度落地。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街头官僚的监狱民警对自由裁量权的选择性使用影响着监狱制度的执行与监狱秩序的构建。本文以L监狱民警的工作实践为例,以街头官僚理论的“工作环境-行动策略”为分析框架,探究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自信,尤其是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学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针对他们的文化自信培育意义重大。作为中华服饰的代表之一,汉服承载着中华传统思想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审美情趣。以汉服为载体培育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能有效引导中学生增强
本报告以《受教者》(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为翻译实践文本,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所选文本属自传类文本,记叙文题材,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映射具有鲜明特点。笔者结合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探讨了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在传记翻译中的应用。汉斯·弗米尔在目的论中指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本文简述了目的论的基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关系也更加密切。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与他国建立友好关系,越来越多地对外开展公共关系和公共外交活动,成为了世界发展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在与外国进行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美国目前处于国际权力圈层中最核心的位置,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国际舞台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具有强大影响力,因此对美开展国际公共关系和公共外交显得格外重要。中美
本文由《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的原文、译文及翻译实践报告三个部分构成。源语文本选取了《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这本教材的第四章后半部分以及第五章作为本次翻译实践材料,分别阐述了如何考察行动研究的结果以及行动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反思”,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重点。译者希望借此机会可以使更多的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了解行动研究,以提高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效果。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