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进入到二、三产业。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异常紧张,农民收入低下,三农问题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头等问题。浙江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1﹪左右,人口却将近全国的4﹪,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更为突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也更为紧迫。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浙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比重由1978年的88.8﹪下降到2002年的42.5﹪,研究浙江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浙江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随着浙江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遭遇到种种反倾销以及过度竞争等问题,使得产业层次之低成了突出问题。因此,一方面要求民营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农村还滞留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留待解决。所以,在浙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否成功,以及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对吸收剩余劳动力起了多大的作用,两者对浙江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著名的费景汉-拉尼斯的人口流动模型,从两个方面对浙江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用临界最小努力方程来对浙江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了浙江统计年鉴(1986——2005)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浙江人口重心是否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然后,通过费景汉-拉尼斯的劳动力吸收方程式,本文研究了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两个动因,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还是采用浙江统计年鉴(1986——2005)19年的数据,分析两个动因对吸收劳动力的影响。最后与日本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相比较。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认为,自1992年以来,浙江的农业人口无论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都开始减少,也就是说人口重心一直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浙江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增长率超过总人口增长率。因此,如果从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工业化是否成功的标准,浙江自90年代以来发展的努力是有成功的一面。
考察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两个动因即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本文发现工业部门在吸收劳动力时,资本积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技术创新对吸收劳动力除了2000年外,一直起着相反的作用。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吸收的作用是负方向的。这说明浙江没有结合自身的优势一丰富的劳动力来进行技术创新,即浙江的创新是劳动力节约型的。与日本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相比较,可以发现浙江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首先,两者农业人口都不断减少向非农部门转移。但不同的是:日本成功地采用劳动力使用的创新,由创新导致的不断正值劳动力吸收率,而浙江只持续了短短不到10年的资本浅化就走上了资本深化道路,工业部门由资本积累导致的劳动力吸收效果显著,由创新导致的劳动力吸收数量较少。在技术创新中忽视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丰富的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因此,在长期内没有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可能会影响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一章是导论,说明研究内容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方法和框架,并论述了国内外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动向。第二章介绍了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并对主要分析模式进行分析评价。第三章分析了浙江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第四章根据费景汉一拉尼斯的理论,对浙江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临界最小努力和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动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五章与日本工业化时期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相比较。第六章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考,认为要加强劳动密集与高科技的结合,寻找适合浙江要素禀赋的技术。同时也要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