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沿面介质阻挡放电及其除冰过程中的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飞机机翼覆冰对其正常工作带来严重的干扰问题。沿面介质阻挡放电(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作为一种新型的除冰技术,由于能耗低、响应快和良好的除冰性能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但SDBD及其除冰的等离子体过程、放电模式转变和物理效应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脉冲SDBD及其除冰过程的等离子体特性,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两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研究。通过等离子体实验诊断和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放电形成过程、不同放电阶段演变和残余表面电荷对连续脉冲放电的影响规律。实验得到单次正脉冲放电由正电流对应的一次流光和负电流对应的二次流光组成;在连续脉冲放电中,残余表面电荷的增加,降低了一次流光沉积能量和发光强度,增强了二次流光沉积能量和发光强度,最后均趋于稳定。数值模拟得到了正电流由电子电流组成,负电流由离子电流组成;利用介质表面预荷电替代残余表面电荷,得到残余表面电荷越多,抑制一次流光长度和发光强度越明显,但有利于反向电场的增强,进而增强二次流光强度。2.三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研究。采用等离子体诊断分析了三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演变、不同放电阶段能量和激励器表面温度分布,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流光阶段产生与演变机制。电学和热学特性表明三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放电较两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放电有更强的沉积能量和更高的激励器表面温度;流光发展图像显示三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放电除了包含一次流光和二次流光外,在一次流光到达第二接地电极后的电离通道中形成了相对均匀和无统一传播方向的新放电过程——过渡流光;连续脉冲放电下,由于前行脉冲放电的残余表面电荷,过渡流光在连续脉冲放电中向高压电极区域集聚。数值模拟得到一次流光接近第二接地电极时,由于一次流光头处积累大量正离子,使第二接地电极表面形成强约化电场的阴极层;第二接地电极的存在可导走放电产生的电荷,减少介质表面电荷积累,有利于过渡流光阶段电场增强。3.三电极脉冲沿面火花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研究。实验诊断了三电极脉冲SDBD模式转变、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并模拟分析了冲击波产生与传播。光电特性分析发现三电极连续脉冲SDBD可产生沿面流光放电和沿面火花放电两种模式。根据放电时空演图像变得到三电极脉冲沿面火花放电由一次流光、过渡流光和火花放电组成;基于发射光谱得到火花放电最大电子温度在初始阶段约为5.04 eV,并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火花放电阶段电子密度约为4.30-7.06×1017 cm-3。利用纹影仪和高马赫数流体模型分析发现了脉冲沿面火花放电能量的快速释放,放电区域温度急剧上升至约4000 K产生冲击波。4.脉冲沿面介质阻挡放电除冰过程的等离子体特性研究。利用不同放电模式去除不同形态覆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水珠与沿面流光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三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放电比两电极脉冲沿面流光放电表现出更好的去除混合冰性能。高速相机和数值模拟发现水珠在放电过程中表现出介质特性,使沿面流光传播过程呈现“阻断”现象。实验结果表明三电极脉冲沿面火花放电可有效破除激励器表面明冰,破冰过程可分为三个放电阶段:电晕放电、流光放电和沿面火花放电;最后沿面火花放电的产生诱导强烈的冲击波破碎明冰。破冰时脉冲沿面火花放电主要由流光放电和火花放电两个阶段组成;根据放电过程所测发射光谱谱线,计算得到电子密度约为3.07×1017 cm-3。
其他文献
石墨烯由于具有二维六元环状原子排列结构、能带中狄拉克点存在导致零带隙等特点,被发现在室温环境中对NH3和NO2表现出很好的敏感性能,其在气敏领域的发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为了满足低能耗、高响应、低检测限等市场需求,推动graphene基气体传感器对目标危险气体进行室温高准确率检测的应用,延伸出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在拥有二维结构、高电导率的同
模态参数是结构的固有特性,其准确辨识是开展模型修正、损伤识别和状态评估的基础。运营模态追踪辨识技术因仅需响应即可掌握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异,已成为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大跨径高速铁路桥梁为研究对象,面向桥梁在列车激扰前低信噪比的随机振动、激扰时激励分量贡献显著的随机-确定性振动以及激扰后短时有效的自由振动,开展模态在线追踪辨识方法研究,解决了虚假模态、模态丢失、弱模态识别等问题,并初
曲线曲面的设计与构造是计算几何、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简称 CAGD)、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 CAD)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基于偏微分方程(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简称PDE)的曲面设计,由于具有重要的物理与力学背景在很多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近些年受到越来越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具有膜结构的囊泡,大小约为30-150 nm。外泌体中含有宿主细胞来源的多种蛋白质、DNA、编码以及非编码RNA、脂质等物质,它与肿瘤的形成、生长、转移以及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外泌体已经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关于外泌体的膜结构快速精准分析检测技术十分有限,制约外泌体科研与临床研究,本论文提出以外泌体膜作为分析对象,开展了其荧光分析以及荧光成像方法的研
含硫聚合物是指主链重复单元中至少含有一个硫原子的一类高分子聚合物。硫原子特有的高摩尔折射率、易极化性、以及强配位能力等性质赋予了含硫聚合物优良光学、化学耐受性、热学以及吸附重金属离子等性能。因此,含硫聚合物在光学元件、电子电气、粘结剂以及吸热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已开发出了多种含硫聚合物,如聚硫醚、聚硫代酯、聚硫代碳酸酯、聚二硫聚合物、聚亚硫酸酯等。然而,硫原子较强的配位能力以及
含油污水来源广泛,污染物成分复杂。传统的隔油-气浮-生化处理工艺虽然可以去除含油污水中的浮油和分散油,但对油滴粒径小、物化性质稳定的乳化油和可生化性差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不佳。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的优点,在含油污水深度处理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乳化油粘附性强、易受压形变,导致传统分离膜污染严重且油滴易穿透膜孔。此外,含油污水中通常还包含表面活性剂、缓蚀阻垢剂等溶解性
TiAl合金与Ti3SiC2陶瓷的复合构件和复合材料,可将TiAl合金的轻质高强与Ti3SiC2的耐高温、耐中子辐照、耐腐蚀和抗氧化的优异性能相结合,在航空航天和核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TiAl合金与Ti3SiC2陶瓷异质材料间的高质量扩散连接,是制备TiAl/TbSiC2复合构件和复合材料的关键。但由于TiAl合金与Ti3SiC2陶瓷之间存在显著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其扩散连接接头中极
网络功能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通信服务被转移到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内部,形成了软件定义的网络功能虚拟化系统,也使得保障该系统的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现有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该系统的子部分切入,将研究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虚拟网元的资源分配、控制平面的请求分配、数据平面的链路故障检测以及数据平面的传输路径追踪。本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在虚拟网元的资源分配方面,本文提出
膜分离作为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净化和污水处理领域。传统膜分离技术存在膜污染严重、膜的渗透性与选择性互相制约等问题。碳纳米材料具有原子级光滑的表面和高比表面积,采用碳纳米材料构建的分离膜有望获得远高于传统分离膜的水传输特性和分离能力。而且碳纳米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通过电辅助与膜分离技术的耦合能进一步增强膜性能,为解决膜分离技术的瓶颈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目前碳纳米材料分离膜的制备过
以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聚酰胺(Polyamide,PA)为代表的高性能热塑性工程塑料及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近年来在汽车工业、机械装备、电子电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短纤维增强和连续纤维增强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两种主要形式。短碳纤维(Shortcarbonfiber,SCF)增强复合材料易于成型加工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