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夏商陶窑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xuan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对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的陶窑的分类、分区、分期、分布、分工、源流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从事中原地区夏商时期陶窑的研究,对于揭示此时期的陶窑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制陶业及手工业的发展面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此章对陶窑的时空范围、具体概念、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等内容进行阐释和说明。统计显示,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夏商时期的陶窑至少有186座。第二章是有关陶窑的分类研究。此章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形制保存较好的陶窑进行类型划分,并将其划分为甲类竖穴式A、B、C、D型和乙类横穴式A、B型。第三章主要是对陶窑的分区研究。此章依据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不同,将中原地区细分为豫西豫中、豫北冀南、豫东鲁西南、晋南、关中平原等五个具体地区,并对每一地区的陶窑形制进行分析。经过对中原各地区夏商时期保存较好的陶窑的形制特征和发展状况的研究,可知这些地区的陶窑有较多共性,如绝大数属甲类竖穴式,窑室平面一般为圆形,火膛内通常不设窑柱等。同时,这些地区的陶窑也呈现出一些区域性差异,如陶窑类型多样化的程度不一,陶窑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等。第四章重点研究了陶窑的分期。此章通过分析和归纳夏、商两代保存较完整的陶窑的形制发展特点,总结出此时期陶窑类型从多样化到单一化,再从单一化到多样化,最后又从多样化到单一化这种反复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第五章是相关问题研究。此章分析了夏商时期大、中、小聚落遗址中的陶窑在分布形态上的差异,研究了这一时期陶窑的分工与专门化现象,分别探讨了夏商时期与龙山文化时期、西周时期的陶窑在形制结构上的承袭和被承袭的关系,对比了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的陶窑与其他夏商文化区的陶窑在形制上的相同和差异。第六章为结语。此章对全文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其他文献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字夺魁。1881年12月12日生于山东省馆陶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九岁入私塾读书,十三岁时因父亲病故而辍学。青年时期曾当过脚夫,往来运送粮食。1904年,范筑
采用微波消解技术将有机磷转化为磷酸盐,然后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磷酸盐,从而获得大豆粉中有机磷含量。实验中比较了湿法消解和微波消解的特点及有机磷的转化率。离子色谱定量外标
随着全球磷矿石品位不断下降,中低品位难选磷矿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浮选是中低品位磷矿选矿的一种重要方法,脂肪酸的改性和脂肪酸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成为磷矿浮选药剂很有潜力的
介绍了稻丰散的基本性质、主要合成方法及其在防治农作物害虫的基本作用特点,探讨了稻丰散的使用效果和毒性与稻丰散原药含量的关系;结合国内外农药市场的特点和国家产业政策的
流体流动速度分布测试技术的发展对反应器内流体的传质、传热、传动的研究,进而对反应器的机理性数学模型建立及数学模拟起极大地推动作用.本文对反应器以及颇具特色的生化反
研究了以环己烷为分散介质,油/水比例为1.5,Span80-Tween8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用反相乳液聚合合成了多功能马来酸酐-氨基磺酸-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MA-SA-AM-AA).
镇江市政府将对2007年关闭的93家化工生产企业开展“回头看”检查,同时下半年将完成3个化工集中区的设立程序,依法再关闭化工生产企业40家以上。
以对溴苯甲酸为原料,经酯化后与3-丁烯-1-醇偶联,再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形成磺酸钠盐,经盐酸酸化后得4-(4-甲酯基苯基)丁醛。总收率可达37.3%。
记者近日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采访时,真切感受到北京研究院对于以技术引领业务的技术研究策略,作为中国电信集团的技术研究支撑机构,北京研究院正在积极开展NGN,I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