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至2016年底,互联网掀起知识付费浪潮。分答、得到、千聊等知识付费平台快速上线,喜马拉雅FM、知乎、蜻蜓FM等平台扎堆推出付费栏目,用户数量迅速增加,知识付费被认为到达发展风口。但是从2017年开始,新增爆款知识付费平台减少,用户增长速度放缓,用户活性降低,整体看来,知识付费平台发展降温。然而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供给端与需求端都已形成规模,本文认为知识付费平台的存在合理且必然。因此特引入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对知识付费平台的优势特征、困境与优化路径进行分析,尝试为促进其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是1989年美国学者Fred D.Davis为了更好地解释、预测和提升用户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概率通过实证建立的模型。因为知识付费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媒介系统,因此技术接受模型对其受众的使用行为有一定解释力。技术接受模型认为感知有用性是影响受众使用行为的首要决定因素,感知易用性是次要决定因素。本文以此为基础,引入感知可控性因素,从三个角度对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进行分析。本文第一章对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演进与动因进行了梳理,认为知识可商品化是发展基础;中产阶级壮大与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商品的叠加需求形成了发展内因;传播群体成长与版权保护为知识付费平台创建了外部外部环境。第二章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构建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感知可控性模型,以喜马拉雅FM、得到、知乎、在行一点的付费课程为样本,分析了知识付费平台的优势特征。发现以功利知识为主、垂直知识为辅的平台内容有利于缓解知识焦虑和解决具体问题,知识的专业性能有效打造个人门户;弱占有性的音频媒介、碎片化的传播篇幅实现了平台易用性;去中心化的社区权力网络与灵活的选择空间同时为传受双方赋权。三者综合构成了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优势。第三章分析了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困境。内容尚待升级是限制其有用性的主要问题,受众市场行为与平台控制力间的博弈增加了其发展难度。因此本文最后从扩展有用性空间、提升单位内容有用性与降低使用的费力程度三方面尝试提出优化路径。增加内容体量、提升知识质量和技术辅助是具体切口。总体看来,知识付费平台与当代的媒介使用生态高度切合,只要能着力提升平台的有用性、易用性与受众感知可控性,便能有效促进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