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大夏河流域森林植被变迁研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夏河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流经临夏盆地注入黄河,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结合部,自然环境具有典型的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多民族聚居,人文环境复杂,因此研究大夏河流域森林植被变迁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夏河流域森林植被变迁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自秦汉以来,随着该区域逐步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内,流域内的开发活动也日益加深,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得到开垦,人类对流域内森林植被的干预不断加强。明清时期该区域人为开发活动剧烈,是该区域森林植被变迁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大夏河流域森林植被变迁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为两个因素的影响,自然方面,明清时期处于“明清小冰期”气温降低,气候发生变化导致森林植被发生变迁。人为方面,明代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和移民政策,大夏河流域的森林植被更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了清代,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林木的需求量加大,森林植被的破坏更加剧烈。明清时期大夏河流域森林植被变迁是受到气候、环境、政策、战争等诸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森林植被覆盖率是不断减少。森林植被在大夏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区域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其中森林植被无论在农业经济、牧业经济、商业经济中都意义重大,比如农业工具大多由木材制作,牧业生产中的好多器具都离不开森林植被,而商业经济中的大多产品本身就出自森林,同时林木产品长期作为大夏河流域人们社会生活的补充而存在。
其他文献
寡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一种捕杀线虫的丝状真菌,它通过产生捕食器官(捕器)—三维菌网捕捉线虫。前期的研究发现氨基酸或小肽能够诱导A.oligospora产生捕器,
如今,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热衷于通过各类社会媒体浏览信息或是维系在线社会关系。而在这过程中,分众化传播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受众无法准确捕获满足自身需求
本篇论文以藏族及安多藏族历史概要为引言,主要就安多阿木去乎地区的生态布局和地名的来源、部落的起源及其形成、人种流行情况、寺庙的形成、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生活习俗
橡胶气囊由于其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运输,建筑,船舶下水等领域,目前,橡胶气囊主要采用铺放工艺,通过手动或半自动设备实现成型加工,这种成型
在普通话的言语识别与表达中,声调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来说,声调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目前,关于人工耳蜗儿童的声调研究主要集中在安静场景下的感知或产出,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交际活动发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因此,安静环境下的研究结果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日常嘈杂环境下的真实言语水平。且言语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听和说。所以,要想全面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声调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在噪声
秀丽隐杆线虫生活周期短、结构简单、通体透明,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型之一。尤其是以土壤微生物为食的线虫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食物诱惑时,需要快速辨别有害致死的病原菌、或者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及工程应用的急速发展,位置信息服务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PS定位技术起步较早且较为成熟,其作为良好的定位解决
本课题组从嗜热真菌中分离得到一系列结构新颖且活性与阿维菌素相当的抗线虫活性的PKS-NRPS杂合生源的细菌类型的十三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及与常温真菌中结构相互补的吲哚生
哺乳动物中转录因子EB(TFEB)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对于生物体中的多种生理过程非常关键。在饥饿状态下,TFEB控制着自噬基因和溶酶体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在营养充足的状态
传统的地理网络图可视化往往受制于二维显示屏,而将节点和边线绘制在二维屏幕地图上或者地球模型的外表面上。这样的绘制方式会导致大量的边线相互交叉以及节点和边线相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