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土体变形和渗流非线性的一维固结分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chengsh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穿越软土地区路段越来越多,变荷载下软土的固结计算也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传统的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假定地基土体为线弹性体并假定土体渗流符合达西定律且渗透系数不变。但土是性质复杂的工程材料,尤其是软粘土,其应力—应变关系和渗透性质受相当多因素影响,因而假设土的本构模型为弹性模型和假设土体渗流符合达西定律且渗透系数不变就显得欠妥。实际上,用传统Terzaghi理论计算变荷载下的软土排水固结存在精度偏低的缺点。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非线性固结理论的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非线性固结研究中,充分考虑工程实践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引入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非线性渗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外荷载、土体成层性、边界条件非线性等因素来改进传统的Terzaghi固结理论,以期得到更具工程参考价值的固结分析方法。在应力—应变非线性方面,主要采用两类本构模型对固结理论进行修正,其中,一种是非线性弹性模型(经验模型),如:双曲线模型和e~lgσ’模型等;另一种是假定土体为粘弹塑性体的流变模型,如Maxwell模型、Kelvin模型以及Merchant模型等。大多数基于经验模型的一维固结分析均引入e~lgσ’关系。但是,在使用e~lgσ’曲线计算沉降时,准确测量土体的先期固结压力对计算精度影响很大。而且如何确定先期固结压力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相比而言,双曲线模型便不受先期固结压力的影响,形式更简单、更方便使用,且沉降计算精度也较高,是一种工程实践适应性较强的应力—应变关系。在土体渗流特性方面,e~lgk模型被不少学者用来考虑渗透系数随孔隙比的变化,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另外,Hansbo在长达45年的固结实验观测中发现,粘土的渗流并不是完全按照达西定律发展,他总结出了更适合描述粘性土渗流特性的指数渗流模式,并用长期固结实验证明了该模式的适用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土体的成层特性、初始应力沿深度任意变化以及外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随时间和深度任意分布,并假设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符合双曲线模型,渗流特性用Hansbo指数渗流形式描述,从而获得改进的非线性一维固结计算控制微分方程。固结理论研究中,还存在一个难点,由于得出的控制微分方程比较复杂,很难得出其解析解,因此,将原方程采用Crack-Nicholson差分格式进行离散。将非线性程度不高的差分方程进行线性化近似,并变为显示格式求解。对于非线性程度较高的差分方程,采用迭代法求解。最终,得到控制方程的有限差分数值解答方法。紧接着,将差分计算过程在时间维度上分段采用不同的差分时间网格密度进行计算,以便在保证数值解精度的前提下,提高运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最后,将本文解答与已有解析解答相互对比验证精度,同时,将本文解答应用于工程实例中,进一步验证本文理论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节点连接性能是现代竹木结构中决定性环节之一;而螺栓连接节点又是现代竹木结构中最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本文首先分析螺栓连接原理和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螺栓节点,然后建立现
由于在地下洞室开挖之前较准确地确定围岩的地质条件及相关的基本参数往往是很难的,故开挖方案和支护参数初步设计也存在许多盲目性,不经济性或安全隐患。本文以拉西瓦地下厂
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影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受弯性能的各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运用ANSYS建立了Tan Kiang-Hwee,Ng Chee-Kho
随着粉煤灰质量的改善以及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的提高,现有的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公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影响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空间网壳结构的形式很多。在工程应用中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网壳形式,是结构设计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网壳形式直接影响着空间结构的技术指标、制做安装质量以及施工
网壳结构的发展与建筑材料和计算理论的发展紧密联系。随着数值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的进步,其总的趋势是跨度越来越大,厚度越来越薄。跨度大、厚度薄、重量轻可以看作是结构优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社会破坏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伴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抗震减灾问题在世界上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地震设防水准直接关系到未来结构的抗震能力,
通过探地雷达对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的分布进行无损检测,是为了在及时快速地掌握盾构隧道壁后浆液分布的基础上,再进行目的性的补偿注浆,最终达到控制隧道纵向沉降的目的。本论文通
本文结合何圩立交桥建设的需要,就“桥面连续”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以及改进方法开展研究,同时对施工工艺作了初步探讨。对“桥面连续”结构在各种不利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城市地下轨道交通,不仅仅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快捷、安全高效的出行方式,实现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目标,同时还与全国范围内的铁路网络相结合,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