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教育模式“未来教师”探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基础。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又需要适当的监管和督促,所以需要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实行O2O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O2O教育模式教师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不能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融合,这是本文研究的主线。当前O2O教育模式教师不能有机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当前O2O教育模式教师队伍不达标,其师资来源主要是基于传统教育机构,大都不具有教学资质。教师结构不合理,大都是兼职属性;其次,当前O2O教育模式教师角色担当不明确,其教师不理解在线教育时应担当的角色,思想理念没有从线下教育中转换过来,且缺乏相应的培训;再次,O2O教育模式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素养,尤其在线教育时应具备师生时空分离下保证教学质量的素养;最后,当前O2O教育模式教师的教学实践存在问题,教师们各自为政没有团队意识,彼此间缺乏互动交流,不具有学习共同体等。以上四点是当前O2O教育模式教师不能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从O2O教育模式教师的现实角度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方面出发,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展开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明确O2O教育模式内在特殊性对教师构成与发展、角色、素养和教学实践的规定性要求;其次,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当前O2O教育模式教师存在的不足和发展的方向;最后,再结合对相关教师的访谈,分析当前O2O教育模式教师的构成与发展、所担当的角色、具备的素养和教学实践,与理想的教师构成与发展、角色、素养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哪些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O2O教育模式“未来教师”构成与发展、角色、素养和教学实践这四个要素是其有机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内在”要求,本文中对此四要素分别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此外,提出O2O教育模式“未来教师”的“外在”规范机制。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政策性引导,确定相应规范机制;其次,利用市场力量引入竞争机制,调动教育机构参与的积极性;最后,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确保O2O教育模式“未来教师”合理健康发展。通过“内外”结合,使得O2O教育模式“未来教师”有机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效解决教育均衡化和个性化问题。进一步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更,O2O教育模式“未来教师”构成与发展、角色、素养和教学实践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故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究,扩大研究视野,推广理论适用范围等,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与研究,无疑是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其他文献
<正> 《修辞学习》2002年第3期《新闻标题制作的十种对比方法》一文在谈到“异语对比”时有如下一段论述:“异语,是修辞的一种手法,包括在特定语境中,将某种有特定含义的专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结果恢复良好;结论有效的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6年进入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强化特色阶段,围绕管理体系、节目体系、制播体系、传播体系、服务体系、技术体系、经营体系、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考评体系等十个方面进行
美国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源地,其政府资助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美国政府资助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进行概述,结合我国政府资助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
学术界从管理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从马克主义公平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还较为鲜见。马克思主义公
综述了特定电磁波(TDP)的临床应用主要成效和其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的部分结果。阐述了TDP与健康保障的关系,即肯定了,IDP对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炎症,及某些疾患的显著疗效;扼要地介
采用热重(TG)和双颗粒流化床反应器(PPFB)对纤维素、木质素和松木生物质的催化热解特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松木与纤维素的热解特性相似,木质素的热解较困难。生物质在较低的
课桌文化是校园大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积聚的乃是一种“民间语言”,其文本充分发挥大学生“民间”群体智慧,将口耳相传的私下的文化诉诸于课桌并以文字的形式积淀传播下来。课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通感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同其他隐喻一样,通感隐喻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
背景:脓毒症是明确的感染加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现代的研究多是对疾病总体的认识,而对常见的个体致病菌的认识较少,对致病菌的认识似中医的病因认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