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差异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e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大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涉及到地域和产业的双重转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大,有着数量巨大的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性特征,是进行经济发展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陕西省为典型区,研究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特征,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以及进行省域范围的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依据统计和普查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特征进行揭示,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特征的驱动力进行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差异,陕北地区以县内乡外转移为主,关中地区以省内转移为主,陕南地区则以远距离的省外转移为主。从业产业方面关中与陕北地区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较高,而陕南地区比重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特征表现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整体提高、年龄偏老,由被动转移变为主动转移。(2)研究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差异从产业和地区两方面展开。第一,陕西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在二三次产业中进行了内部调整,其转移规律符合“一、二、三”结构的为西安市、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符合“一、三、二”结构的为咸阳市、延安市、榆林市,符合“二、三”并列结构的为铜川市和渭南市。第二,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特征表现出陕北地区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高转移地区,陕南地区为低转移地区的格局,陕西省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呈现高比重转移的县北移的规律。(3)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表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几乎符合高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程度越高的规律,但是转移的程度远不及经济变化的程度;陕西省县市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转移的程度相对较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比不上二三产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揭示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属于超前响应型的为延安市和榆林市,强响应型的为咸阳市、渭南市和汉中市,同步协调型的为宝鸡市、西安市和商洛市,弱响应型的为铜川市和安康市。(4)县域经济发展政策要结合当地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表现为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等;城镇化建设主要从合理规划、健全机制、增加基础投入等方面展开;制度方面主要为准入制度、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
其他文献
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是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核心。而我国法律法规关于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缺少相关内容。构建农村饮用水源社区保护制度是解决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有效途径。通过在立
通过对全国九个省(市)的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教育科研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
寒湿痹片由12味中药材组成,其中附子、川乌、白芍、白术、当归、炙甘草等含糖、糊化淀粉成分较多,浸膏粘性大,片剂崩解度差。为此,我们选择了对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SHPC)、羧甲基淀粉钠
日本人生来就很注重人生礼仪。为了一生能够平安无事生活下去,从人们一出生到老去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日本人的长寿在世界上是颇为有名的。庆祝长寿的仪式也有很多。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仅是一种解释,但具有动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在建构主义视野下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
制造执行系统是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而生产调度问题是制造执行系统的研究核心,对于该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活力。早在上个世纪初,人们就
目的:1本课题以苹果树枝多酚类成分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苹果树枝中提取分离精制得到苹果树枝多酚类成分的化学部位,并对其降血糖活性进行初步验证,明确苹果树枝多酚类成分是苹果树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既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专业知识的拓展
丙烯酸类单体的优点是树脂的保色保光性佳,而且单体之间发生共聚反应也比较简单容易。现在市场上出现最频繁的是溶剂型涂料,涂料的各项性能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
基于ArcGIS的Spatial Analyst Tools反距离加权平均方法,对宜昌市7个站点1960―2009年气温和降水日数据进行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和空间化展示,结果表明:(1)宜昌市近50年年均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