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敏捷开发的软件回归测试流程优化 ——以A企业智慧家庭项目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敏捷开发流程的广泛应用,软件版本的发布周期逐渐缩短。为适应快速迭代发布,回归测试作为软件测试的主要部分,其执行流程也必须按照敏捷开发流程进行设计。然而,企业中实际的回归测试流程并没有考虑敏捷开发快速响应的特点,测试用例执行效率低下、缺陷发现速率慢、出现质量问题的版本和延期发布的版本占版本总数的比例较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敏捷开发的软件回归测试流程优化。为与敏捷开发流程衔接,本文采用ECRS分析法和回归测试优化技术,改进回归测试的流程。在原来的回归测试流程中,取消了"关联用例"的环节,并将"创建轮次"、"分配用例"两个环节进行合并。除此之外,修改了测试用例执行顺序、选择方式,以此改进了"用例执行"环节。测试用例优先排序技术通过将测试用例与需求、缺陷相结合,计算用例的优先级并返回排序结果。技术试验结果证明,经过排序后的测试用例能够有效提高缺陷发现速率,在第一轮回归测试中,平均发现缺陷速率提高了26.7%~34.3%。回归测试选择技术通过准确筛选出交互需求的测试用例,减少了人为选择的盲目性,平均每版本可减少12%的交互需求测试用例。在第二轮回归测试中,将回归测试选择技术和测试用例优先排序技术相结合,缺陷发现速率平均提高了35.3%,极大提高了测试执行效率。通过对比A企业智慧家庭APP在回归测试流程优化前后的成本、效率、质量,证明了优化后的回归测试流程能有效节约成本、提高测试质量、降低版本发布的延期率。在成本上,回归测试流程优化后,每版本可节省1.53~2.88人/日的测试工作量,可以加快版本发布,节约企业推广成本,同时节省测试人力成本。在质量上,回归测试流程优化后,出现质量问题的版本占比下降了16%。在效率上,回归测试流程优化后,版本延期率降低了35%。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发布周期缩短了1.53天,版本总量增加了11%,更好地响应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要求。综上所述,优化后的回归测试流程为企业节约了推广成本、测试人力成本,提高了测试质量、测试效率,更好地衔接敏捷开发,加快版本迭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优化后的回归测试流程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水下结构物由于受浪流冲刷和水生物侵蚀而容易在表面产生损伤,需要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为了提高检修效率,常用水下机器人替代潜水员进行相关作业。目前可使用遥控无人潜水器或水下爬壁机器人进行操作,但都各有局限性,前者面临在动态浪流环境下长时间悬停稳定的控制问题,后者面临越障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困境,论文提出一种双模作业水下机器人的新思路,使机器人同时具备游动和爬壁能力,在水下结构物工作点附近切换姿态后
学位
学位
学位
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持续加剧,中青年人口占比持续下降,过去单纯依靠子女亲属的家庭养老变得难以维系,而居家养老在推行的过程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这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相互结合,因此具备更加显著的优势。这种养老模式既保留了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的生活方式,又依托社区,由专业机构上门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并由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和财政手段主导协调。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整体处在初级阶段,发
学位
随着新能源电动车技术的日渐成熟与完善,电动汽车无疑将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迷人的魅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瓶颈主要是动力电池技术和电池包生产工艺创新,各大主机厂都在极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及电池包的规模化生产。由于A公司的电池包产品与国内的主流产品差异很大,缺乏懂相应制造过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上工厂项目周期紧,员工都是紧急招聘过来,培训周期短,管理较为混乱,从而造成了产品质量投诉频繁,质量成本和客户
在实际应用中,训练智能模型所需要的标注数据往往具有很高的获取代价,而另一方面,现实场景中的无标注数据又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因此,仅使用少量标注数据并同时利用未标注数据的半监督学习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相较于需要足量规模训练数据、侧重于处理复杂数据形式的深度学习半监督方法,小规模数据集下的半监督学习方法凭借其训练速度快、标注需求量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在现实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例如许多在线试题平台的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开始采用考核付费的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工程付款与考核目标挂钩,EPC总承包商不仅要垫资施工还要承担考核收款的压力。EPC总承包商面临的风险大增,在投标阶段即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对考核付费水环境治理EPC项目开展投标风险管理研究。投标风险识别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建立了基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