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域空间结构重组研究——以山西省石楼县为例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幅员辽阔,山地众多。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约一半。全国2100多个行政县(市)中有1500多个是山区县,其中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96个是山区县。目前,贫困人口为320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4%,贫困人口总数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而这一部分人又多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化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区等。山区贫困是一种长期性的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容易,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本文尝试探讨使山区的人口、产业和环境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并能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维发展的战略模式,为我国山区走出贫困奔向小康提供一种智力支持与参考。  笔者在拜读众多学者的文章,结合2005年参与了《石楼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从而对山区县域贫困的原因、机理及贫困县发展的战略模式、途径等有更为深刻地认识。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山区贫困县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石楼县为研究区域,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共性与个案相参用,来探讨山区贫困县域的发展战略模式与路径,提出我国广大山区陷入贫困的关键因素是空间结构不经济,并构建出相应的战略途径:以人口、居民点重组为主线的空间重组的战略思路。空间重组主要包括人口、居民点重组、产业重组、生态重组和基础设施重组四方面。  山区县域空间重组,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资源和要素组织起来,有利于确立区位优势,协调各产业发展,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山区县域竞争力,提高综合效益;有利于促进人口由生态脆弱区向小城镇转移,实现人口分布的合理集聚,减轻生态脆弱区环境的人口压力;有利于优化山区县域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少道路、管道、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网络的经济效益。  广大山区县域贫困因子中,主要包括:地理区位偏远,地势崎岖,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严重,生态本底脆弱;人口总量较多,密度小,分布呈小型化,分散化;工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金匮乏,技术滞后,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低,等等。他们相互作用、互相渗透,构成了山区县域“致贫共同体”,使得山区县域陷入恶性循环,走进“PPE怪圈”(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  这些因子中的自然因子是在社会控制之外的或者是难以改变的,而以人口、居民点分散为主特征的空间结构不经济是在社会控制范围内的,是可改变的,是关键的致贫因子。因此,本文提出以人口、居民点重组为主线,同步调整产业空间布局、重组生态格局、完善基础设施配置的空间重组战略的基本思路与操作策略,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兴工业化及城镇化,力求构建集中、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体系,促进山区贫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近而增强区域发展可持续能力,最终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由于空间重组战略操作实施本身具有技术投入少、资金投入少、组织管理投入小、负效应小的特点,使其不仅具备很强的可行性,而且有着良好的前景。
其他文献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加工番茄种植基地,其番茄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加工番茄产业化发展对新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但近年来,加工番茄病害严重、以及种植户在
学位
学位
学位
我国沿海开发战略和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给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欠发达港口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由此也带来了土地保障供给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巨大挑战。“以港兴
学位
旅游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各界都在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来解决旅游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以保证旅游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方
学位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其规划的必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学校规划属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学校的分布状况决定了孩子入学的实用性和可达性,在城区范围考虑学校的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在区域空间整体优化利用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城镇发展空间,协调好经济、社会、文化及各项建设之间的关系,发挥规划在地域空间内的调控作用。它既是区域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