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肠炎也称为增生性肠炎(proliferative enteritis,PE),是猪感染胞内劳森氏菌(Liawsoniaintracellularis,LI)引发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肠道疾病,表现为急性、慢性和亚临床等不同症状的症候群,病理上以肠道粘膜增厚、肠壁细胞腺瘤样增生为主的特征性病理病变。目前,诊断猪回肠炎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活体病理诊断,通过PCR、免疫过氧化酶等试验的方法检测粪便样品中的LI或者采用IFA、ELISA等试验方法检测胞内劳森氏菌的抗体。猪回肠炎多发生于猪只生长育肥阶段,且各个农场的疾病控制方案都不相同,导致了猪回肠炎的发病率和时间都有差异,这为生产中回肠炎的防控制造了困难。因此,需要有一种能评估农场回肠炎的感染率和感染时间,且操作简单、数据准确的检测方法,为将来实际生产和疾病防控提供指导。为研究猪回肠炎在广东部分猪场的流行情况,从2009年至2014年间对来自广东20个规模化猪场的粪便样品通过使用回肠炎LawsoniaFIRSTtestTM的诊断试剂盒进行了胞内劳森氏菌的检测,以期掌握猪回肠炎在猪场中的感染率、感染时间和发病规律,为农场控制该病提供制定策略性投药方案的依据或者制定疫苗免疫程序的方法。本次试验共检测样品724个,共检测出阳性样品403个,阳性率55.66%;不同饲养阶段的猪回肠炎的感染比例不一样,在保育前期,感染率在22.93%,而到达保育后期能达到45.06%,在生长舍达到69.15%,育肥舍能达到70.58%。在检测的农场中,很多农场都是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也比较少见到有急性猪回肠炎的感染,现场中很多以慢性型和亚临床型为主,保育后期和生长前期为感染的高峰期,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母源抗体的下降和转群应激带来的感染风险。在育肥期、后备母猪和母猪上有着比较高的亚临床感染,他们都有带菌,却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是猪回肠炎感染比例偏高和很难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制定日常的防控方案前,最好能先了解农场猪回肠炎的发病规律和感染高峰期,在疾病爆发前2周左右采取合理的防控方法,既能减少疾病带来的肠道损伤,又能为整个生产期保驾护航。在制定猪回肠炎的防控方案时,应该更加关注农场的生物安全和精细管理,辅以疫苗预防和药物保健,在选择合适药物的时候,重点关注药物的敏感性、药动学、用药周期和药物干预的时间,以达到有效控制回肠炎的目的。在常规的药物防控方案中,以泰妙菌素和泰乐菌素为主的方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突出,可以为生产带来更大帮助,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