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光电材料及酶辅助信号放大的光致电化学microRNA-141传感器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7047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致电化学(Photoelectrochemical,PEC)生物传感器是基于光电材料的光电转换效应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领域。其中,光电材料本身的光电特性显著的影响着所构建的传感器的性能。而合适的信号放大策略,为进一步提高传感器对目标物的分析检测性能奠定了基础。因此,为优化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析性能,开发新型的光电活性材料,并设计相宜的信号放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核酸探针技术是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特定RNA和DNA片段的有力工具,也是目前生物分析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本文基于发展新型光电活性材料并设计合适的酶辅助核酸放大策略,以提高传感器的分析性能为目的进行研究,构建一系列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旨在实现对癌症标志物micro RNA-141的灵敏分析检测。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Ru(dcbpy)2dppz]2+/富勒烯共敏化PTB7-Th的高灵敏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基于供-受体型光电活性材料(PTB7-Th)作为信号指示剂构建一种新型光致电化学(PEC)共敏化策略,将敏化剂[Ru(dcbpy)2dppz]2+嵌入到DNA双链,富勒烯(nano-C60)固定于DNA纳米花(nanoflowers,NFs)表面,基于此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用于micro RNA-141的检测。由于这三种光电活性材料的能级能够很好的匹配,因此,[Ru(dcbpy)2dppz]2+和nano-C60能有效增强PTB7-Th的光电转换效率,进而显著提高传感器的光电流信号。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所构建的传感器的灵敏度,我们设计了基于双特异性核酸酶(duplex specific nuclease,DSN)诱导的目标物循环放大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本工作中。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线性检测范围在2.5fmol/L到2.5 nmol/L内,检测限低至0.83 fmol/L。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共敏化策略为有效提高光敏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从而显著的增强光电流信号,提高PEC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并实现对各类目标物超灵敏、高准确度的检测。2.基于双功能Hemin构建Z型结构的新型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我们在上一项工作中通过构建共敏化结构显著提高了PEC生物传感器的光电流信号。但是,基底材料总是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背景信号,这将不利于提高传感器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借助于一种材料既能够作为信号猝灭剂来降低初始信号,同时也能够提高传感器的最终响应信号。然而,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系统中常用的信号猝灭剂只具有单一的单向信号猝灭作用,这将导致PEC传感器狭窄的检测范围以及有限的灵敏度。本工作以双功能hemin作为信号猝灭剂和电子媒介体,借助T7核酸外切酶(exonuxlease,Exo)辅助的目标物循环放大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signal on”型PEC生物传感器并用于micro RNA-141的灵敏检测。首先,采用介孔TiO2-hemin(MTiO2-hemin)作为底物,其中MTiO2作为光电活性材料,hemin作为其信号猝灭剂,得到一个非常微弱的初始信号。然后,借助T7 Exo辅助的目标物循环放大技术,少量目标物可以转化为大量H1探针,并与CdS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标记的H2进一步杂交形成MTiO2-hemin-CdS QDs的Z-scheme结构。同时,hemin也可以作为在Z-scheme结构中的电子媒介体来显著增强PEC信号。此项工作所构建的PEC生物传感器在0.25fmol/L到2.5 nmol/L范围内对micro RNA-141的定量检测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其检测限为139 amol/L,该工作为高效的PEC生物分析和癌症的早期临床诊断开辟了新的前景。3.基于Bi2WO6作为光电活性材料及单酶双循环放大策略的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在前面两项工作中,我们都借助于酶辅助的目标物循环放大的技术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分析性能。通常,单循环放大策略的放大效率远小于双循环的放大效率。而在已经构建的双循环策略中,普遍存在着酶干扰反应,对环境较为敏感等缺点。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T7 Exo和链置换反应(strand diaplacement reaction,SDR)相结合的新型单酶双循环放大策略来实现目标物的放大。以发卡链1(Hairpin DNA1)H1修饰的磁珠(magnetic bead,MB)为底物,目标物通过杂交反应与H1杂交形成DNA-RNA双链,此时引入H2-SiO2置换目标物,实现目标物的循环,而后利用T7 Exo剪切H1/H2-SiO2杂交的双链部分,最后完全释放磁珠修饰的H1,其继续与H2-SiO2杂交,以此循环利用最终输出大量的output DNA-SiO2。以Bi2WO6作为光电活性材料提供了较高的初始信号,引入output DNA-SiO2后,SiO2靠近电极表面有效猝灭光电流信号。基于所设计的单酶双循环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了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用于micro RNA-141的灵敏检测。此项工作所构建的传感器对目标物microRNA-141具有0.25 fmol/L到2.5 nmol/L的检测范围,检测限低至83 amol/L。结果表明,所构建的PEC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为进一步发展PEC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医学美学家、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潘可风教授因突发性心脏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10年11月29日下午16时51分于上海市新华医院逝世,享年68岁。
笔者于2010~2011年临床教学中对312名临床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理教学中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提出相关教学方法。本文旨在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实习需求,发现临床护理教
目的:研究带蒂颊脂垫修补口腔内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5例口腔内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颊脂垫瓣修复组织缺损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创口均甲级愈合,6~8周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许多城市开展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和关停工作,导致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大量工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救治的最佳时机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我科收治外伤性肝破裂84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与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4例,为非手
安防监控行业正在快速步入高清时代,同时产生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传输技术,包括IP、HD--SDI、960H等,其各自特点对应不同市场的需求。HDCVI技术在结合现有传输技术优点的基础上,采用
英国国家铁路NetworkRail基础设施公司正在实施由12个大的地区ROC行车调度管理中心(Rail OperationCentre)对在铁路网运行的列车进行集中监督管理战略,规定这些ROC中心应当采用
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电绝缘性、耐酸碱腐蚀性和接近于人牙釉质的热传导系数[1],用其制作全冠、桥、贴面及桩核等修复体不仅可以逼真地模拟真牙的层次感和乳光效应,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