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及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具有密度低、透光性好,不导电,可溶于普通溶剂,可塑性强,容易复合加工等诸多优点,分子磁体成为当今国际化学和物理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对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随后报道了三个不同体系的配位聚合物晶体的合成和表征,并研究了他们的磁学性质。   利用溶剂热技术,合成了一种具有稳定孔道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品体Co3(HCOO)6-DMF,ZHF-1。在ZHF-1孔道中吸附的DMF溶剂分子可以通过真空干燥的方式除去,除去客体分子的化合物表示为ZHF-2。解析了ZHF-1的晶体结构。在2K~300K区间内,研究了ZHF-1样品的磁学性质,发现在低温下,样品有向铁磁性转变的趋势。   采用室温液—液界面扩散的方法,成功的合成了一种新的配位聚合物晶体Sm2(BQDC)3[(CH3)2NCOO]2·3DMF·H2O,ZHF-3。室温生长一个月,得到了足够尺寸的ZHF-3的单晶,并对其进行了X-Ray单晶结构衍射表征,表明ZHF-3具有二维的层状结构。用同样的方法,以Er替换Sm,合成了ZHF-4,粉末XRD表征证明ZHF-4和ZHF-3具有相同的结构。测试了ZHF-4的近红外发光,证明ZHF-4有Er3+的特征发射。对ZHF-4的磁学性质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ZHF-4发生了反铁磁偶合。   最后,采用低温溶剂热合成的方法,生长出了两个同构的配位聚合物晶体M4(CH3O)4(CH3OH)4(dca)4(M=Ni,ZHF-5; Co,ZHF-6)。它们以金属立方烷结构作为构建单元,通过二氰胺桥连配体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并拥有一个全空的超微孔道。详细研究了这两种化合物的磁学性质。低温条件下,ZHF-5呈现出特殊的蝴蝶形磁滞回线,表明样品中发生了快慢两种磁驰豫过程。利用海森堡自旋模型,对ZHF-5和ZHF-6的XrmT-T曲线进行了拟合。
其他文献
残留偶极耦合(Residual Dipolar Couplings,RDCs)反映有机分子内原子的空间信息,是有机分子结构确定的重要核磁共振参数,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由于残留偶极耦合值在通常的各向同性溶剂中无法测定,只有在弱定向介质中才能够被检测,由于缺乏与有机溶剂兼容的定向介质,限制了它在有机分子结构鉴定中的应用。本课题利用改良的Hummers方法合成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本实验制备了稳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并讨论了-NCO/-OH、亲水性单体、聚合物二元醇、交联剂、扩链剂和中和度等对乳液稳定性能和涂膜耐水性能等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优化了
随着生态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绿色化学”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及,积极寻找对环境友好的溶剂来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是绿色化学工作者的主要
芳基硫醚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如含硫茚酮化合物被用于有机发光、光致变色、染料等材料领域。许多合成的含硫茚酮类化合物被报道为潜在的药物或已经在临床上用作药物。鉴于含硫芳基甲酰胺、芳烃及茚酮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本论文对这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分为四部分:(1)详细阐述了近年来硫胺、芳基硫化物及茚酮化合物的研究进展。(2)发展了芳基甲酰胺与二硫醚在温和条件下合成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个教师渴望使每节课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充分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课前准备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也需要学生作好课前的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不仅仅是指教师写好导学案,完成备课即可。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
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激光防护成为非线性科学乃至军队高技术化建设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实用的激光防护器件要求对可见光具有高线性透射率、低限幅阀值、幅值、快响应速度
聚芴及其衍生物是最重要的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体系之一,它具有成膜性好、荧光量子效率高、迁移率高、带隙宽和可实现红绿蓝三色发光等优点。相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
Ag4V2O7是一种重要的可见光响应的半导体材料,在催化,杀菌,导电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制备高效、稳定的Ag4V2O7催化剂是众多科学家努力的方向。提升钒酸银半导体材料的光
期刊
甘蔗渣是制糖工业的主要副产物,其成分与木质材料相差不多,世界上每年会产生大量的蔗渣,如果不充分利用,单纯用于燃烧,便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能造成环境的污染。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