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牡蛎潮间带环境适应表观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8420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间带海域是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区,受到来自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潮间带海域具有高变异性和敏感性。牡蛎是潮间带代表性生物,有典型的生物学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由于过度捕捞,局部地区环境恶化、环境骤变等因素,导致牡蛎自然种群资源发生衰退,且养殖过程中也存在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因此,研究牡蛎的潮间带适应机制不但对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环境适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对解决牡蛎夏季大规模死亡这一产业难题具有现实意义。遗传分化与表型可塑性是适应性进化的两种重要形式。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个体层面上给定的基因型在应对环境变化过程中进行表型适应的能力,即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表型的能力。已有的研究表明,表型可塑性在牡蛎等海洋变温动物的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是调控表型可塑性、介导快速环境响应的重要机制。牡蛎外部特征很容易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潮间带牡蛎与潮下带牡蛎相比,一般个体较小,壳型不规则,贝壳较硬;同一环境下养殖的潮间带牡蛎与潮下带牡蛎子一代在外形特征、抗性能力以及营养品质等表型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但关于潮间带与潮下带牡蛎性状分化的内在机制缺乏认知,这种差异来自于遗传结构差异还是环境差异导致的可塑性并不清楚,潮间带与潮下带牡蛎的差异能否跨代遗传,能传递几代,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还有待探究。针对以上相关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潮间带和潮下带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表型、群体遗传结构、基因表达、表观遗传修饰多个角度出发,聚焦DNA甲基化,开展了潮间带长牡蛎与潮下带长牡蛎当代以及跨代比较研究,以期解析长牡蛎在潮间带环境适应中的表观调控机制。具体内容及结果如下:1.潮间带环境对长牡蛎的直接影响对取样地点河北乐亭海域的潮间带和潮下带海水温度进行检测,显示潮间带海域温度变异性更大,发生高温(>30℃)的天数更多。从野外采集得到野生潮间带和潮下带长牡蛎样品,进行表型、群体遗传结构和基因组甲基化层面的差异比较发现:两个群体存在适合度相关的表型分化,包括热激后死亡率、呼吸率和生理指标,其中潮间带牡蛎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和能量代谢水平;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结果显示,潮间带和潮下带牡蛎群体存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化,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参与了脂类代谢、GTPase活性调控和细胞粘附等过程,但简化基因组技术未检测到群体遗传结构分化,说明潮间带潮下带牡蛎分化主要是由潮间带环境诱导,而非由遗传分化导致。2.环境诱导的表观修饰的遗传性将野生潮间带和潮下带长牡蛎作为亲本,繁育得到F1并于相同的潮下带环境中养殖,利用甲基化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相结合的技术,探究潮间带环境诱导的DNA甲基化的遗传性。甲基化测序结果显示,子一代样品中也存在甲基化分化,且表观分化与遗传分化之间没有相关性,仍然支持表观分化主要由潮间带环境诱导而非依赖于遗传结构这一结果;亲本中有41.52%的DMGs可以遗传到子一代,其中68.66%的DMGs在两代牡蛎中具有一致的调控趋势。进一步在F1中设置高温条件并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探究了F1牡蛎基因组甲基化在高温条件下的响应,发现面对高温胁迫时,潮间带牡蛎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呈现下调的趋势,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而潮下带牡蛎则相反;将甲基化数据与基因表达数据联合分析,分别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牡蛎群体中鉴定得到了67个和55个基因表达量可能受DNA甲基化调控的基因,为后续甲基化功能验证提供了候选基因。3.环境诱导的表观修饰的遗传稳定性将野生潮间带和潮下带长牡蛎作为亲本,连续两年繁育得到F1和F2,对这三代样品进行适合度相关的表型测定和DNA甲基化测序,并联合分析以探究环境诱导的DNA甲基化的遗传稳定性。首先从表型和DNA甲基化两个角度检测了潮间带环境的跨代影响。结果显示,在三代样品中,潮间带、潮下带牡蛎均在热激后死亡率、生理指标等表型上发生了分化;基因组DNA甲基化也存在分化,即潮间带环境诱导的表型和表观分化可以至少跨代遗传两代。其次检测了三代牡蛎对高温条件的甲基化响应,鉴定得到了320个可遗传的高温响应DMGs,这些基因可从能量代谢、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参与高温响应。4.DNA甲基化对表型的调控机制利用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Aza降低长牡蛎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表型测定来解析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和表型的影响。首先初步探索了抑制剂在牡蛎中的抑制效应,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效果与抑制剂剂量正相关;然后选择抑制效果最佳的一组牡蛎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鉴定得到了24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到了超氧化物代谢过程和ATP合成过程中,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ATPase进行活性测定,结果也验证了抑制组和对照组存在活性差异;进一步,在抑制剂处理的基础上,设置高温条件,发现抑制组牡蛎死亡速率更高,转录组测序鉴定得到了88个参与高温响应的DEGs,这些基因参与了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以及机体免疫等多个过程。
其他文献
物理过滤是传统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的第一个水处理单元,其处理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后续水处理单元的规模和能耗。RAS运行过程中物理过滤设备的处理效率与过滤孔径及悬浮物的粒径有关。受工艺及成本等条件的限制,物理过滤设备的过滤孔径无法不断减小。电絮凝(Electrocoagulation,EC)能够向水体中释放具有絮凝特性的金属阳离子,在
学位
有害藻华的暴发对公共卫生、旅游业和养殖业发展、生态系统健康等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富营养化和养殖业发展等多重胁迫下,有害藻华处于动态变化中,且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在我国,有害藻华是一类严重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不仅造成海水养殖业的巨大损失,对人类健康及生态安全也构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我国近海有害藻华呈现出多样化、有害化和小型化的演变趋势,由此带来不同的危害效应,也增加了其
学位
<正>2023年6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并将这一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为“十三个坚持”,其中第六个坚持是“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悟和把握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核心要义、重大意义、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织密建强党的组
期刊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易受多种鱼类病原体包括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E.tarda)的感染。E.tarda是一种宿主范围广泛的革兰氏阴性菌。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通过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多个细胞生物学过程的调节,包括病原感染、细胞自噬和
学位
学位
海带长期生活在蓝光占主导的潮下带海水中,蓝光受体在感光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及生化响应,对于其适应潮下带的生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海带的蓝光受体隐花色素、向光素和Aureochrome,结合小RNA、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转录组、降解组和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探讨蓝光受体相关的非编码RNA调控以及5 m C DNA甲基化修饰,并对参与调控海带孢子体蓝光受体的非编码RNA和DNA甲基化
学位
蛰龙介亚目(Terebelliformia)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蛰龙介目(Terebellida),是一类营管栖生活的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沉积食性底栖蠕虫。蛰龙介亚目物种丰富,迄今已发现的物种超过1100种。它们分布广泛,从浅海潮间带到深海均有记录,其中阿尔文虫科(Alvinellidae)和双栉虫科(Ampharetidae)的一些物种可以生活在鲸落
学位
在现代信息背景下,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融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创新原有的种植模式,还有助于降低人工种植的依赖感,使整个种植模式能够朝着自动化和成熟化的方向不断地进步。在此背景下需要种植人员重视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栽培技术和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案的创新发展,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能够焕发全新的活力,提高最终的经济效益,满足绿色污染蔬菜种植的发展要求。
期刊
微生物腐蚀(MIC)是影响海洋工程金属材料如钢铁等服役期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其对工程设施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损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身威胁和环境破坏。铁还原菌IRB是一类可以将固态的Fe(Ⅲ)异化还原为离子态Fe(Ⅱ)的微生物,在铁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对材料尤其是铁基金属材料的腐蚀机制存在争议。造成争议的原因很多,从微生物代谢过程的角度考虑可能与电子受体的选择有关。同时,合金化作
学位
海水抽水蓄能技术是保障电力系统经济、可靠、安全运行和提高电力工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抽水蓄能发电方式,建设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运行工况苛刻,以海水直接作为介质,海水化学性质活泼,会对电站金属结构造成腐蚀,金属材料在高压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更加严重的腐蚀。不同的金属材料在海水中的耐蚀性能不同,金属在海水中存在发生局部腐蚀的可能,如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等。局部腐蚀是影响
学位